• 2023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3年第2期电子书

      2023, 32(2):0-0.

      摘要 (83) HTML (0) PDF 56.45 M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坛
    • 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疫鉴定标准浅析

      2023, 32(2):93-9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1

      摘要 (271) HTML (235) PDF 722.28 K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鉴定标准是检疫鉴定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446种(属),并发布了479项相关检疫鉴定标准,覆盖了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423种(属)有害生物。为了解我国检疫鉴定标准的制定发展现状、发现其中问题并及时改进,本文对现有检疫鉴定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特点总结和问题剖析。目前我国检疫鉴定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快速发展,呈现不断更新、多方合作、方法多样化、综合化等特点,但我国检疫鉴定标准在完整性、现势性、规范性、创新性、体系规划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系统完善检疫鉴定标准,综合发展先进鉴定技术,加快建设标准化体系,有助于植物检疫工作的长足发展,对维护我国经济贸易及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综述
    • 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2023, 32(2):99-1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2

      摘要 (344) HTML (225) PDF 1.60 M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绥螨科属于囊螨总科,大部分植绥螨为害螨、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独特特征,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非编码区、碱基组成、基因重排和tRNA的特征进行综述,其特征有:(1)植绥螨科中发现了螯肢动物最大的线粒体基因组;(2)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的AT含量差异大,编码区的AT含量差异小;(3)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的基因重排;(4)已测定的植绥螨科部分物种tRNA基因二级结构出现了截短和碱基错配的现象,部分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出现反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测定植绥螨科关键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深入分析植绥螨科出现大量基因重排的原因,以期能反映植绥螨科的真实进化历程。

    • 热激蛋白在昆虫生殖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2023, 32(2):109-11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3

      摘要 (443) HTML (227) PDF 1.12 M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激蛋白(Hsp)在生殖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Hsp在昆虫生殖相关功能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Hsp在昆虫精子发生和精子保护、卵成熟和卵子保护、生殖应答以及衰老进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sp与昆虫生殖的关系提供参考,并为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提供新思路。

    • 栎枯萎病菌检测防控研究进展

      2023, 32(2):118-12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4

      摘要 (306) HTML (187) PDF 1.10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栎枯萎病菌是造成栎枯萎病的致病菌,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原菌。该病菌目前主要分布于美国,主要侵染栎属和栗属植物,可造成毁灭性危害。国内对此病菌研究较少,不利于对该病菌的认识和控制。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栎枯萎病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归纳了栎枯萎病菌的分类学、分布、寄主、症状、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检疫鉴定技术、侵染循环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信息。截至目前,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方面仍面临挑战,扎实开展检疫工作仍然是防控该病菌的最重要手段。为应对栎枯萎病可能对我国林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应加强口岸检疫鉴定、监测、处理工作及开展国内外合作。

    • >生物入侵
    • 口岸检疫性蚧类害虫疫情截获分析

      2023, 32(2):126-13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5

      摘要 (33) HTML (186) PDF 1.56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口岸截获的检疫性蚧类害虫情况,为口岸进一步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10—2019年口岸截获蚧类害虫数据,重点统计分析被截获蚧类害虫种类、时间、数量、寄主、来源地的变化和关系。【结果】2010—2019年,我国各口岸共截获检疫性蚧类害虫24541种次,年截获种次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截获检疫性蚧类害虫共有12种,截获频率最高的3种为无花果蜡蚧、松突圆蚧和扶桑绵粉蚧。截获该类害虫数量最多的3个关区为深圳关、南宁关和上海关。货物检疫为主要截获途径,主要截获寄主植物为榴梿、香蕉、红毛丹、番荔枝。截获货物来源地为除南极洲以外六大洲的49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尤以东南亚为主,代表国家包括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结论】蚧类害虫的截获与进口水果贸易密切相关,在相关贸易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警惕蚧类害虫疫情持续传入我国的风险,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检疫管理体系,提升检测和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检疫处置能力。

    • 外来入侵杂草假苍耳的形态学及DNA分子鉴定

      2023, 32(2):133-13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6

      摘要 (22) HTML (181) PDF 5.09 M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在新疆塔城市进行入侵有害生物实地踏查中发现疑似假苍耳的植株,首先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根据植物的根、茎、叶、花及果实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再以植物的Rps16psbAmatK基因序列为参考,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为IXR、IXP及IXM)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形态学和DNA分子鉴定可知,采自塔城市的野生杂草为假苍耳,待检测植物基因测序片段与假苍耳psbAmatK基因序列的相似度高达98%,是我国入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本研究建立了假苍耳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为新疆地区假苍耳的检验检疫及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 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的发生情况

      2023, 32(2):139-14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7

      摘要 (322) HTML (180) PDF 3.04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无花果蜡蚧(半翅目:蚧科:蜡蚧属)是一种原产非洲的世界性害虫,2012年被发现入侵我国,此后再无系统性的调查报道。本研究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明确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对云南省15州(市)的67个县(区市)113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系统梳理了无花果蜡蚧的分布、寄主及一些生物学习性。【结果】截至2021年10月,无花果蜡蚧已在云南省10州(市)14县(区市)17个乡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共8科13属18种,11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包括无花果、杧果、油橄榄、椰子、油棕5种重要经济作物。棕榈科和桑科榕属植物受害种类较多,散尾葵为高发植物。无花果蜡蚧多在叶片正面和枝条上取食。随着龄期增加,有从叶片向枝条转移的习性。【结论】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呈零星分布,在滇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目前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无花果危害较重。其继续扩散的风险较高,应加以警惕。

    • 常德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分析

      2023, 32(2):146-15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8

      摘要 (159) HTML (183) PDF 7.14 M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全面摸清常德地区典型生境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原产地、生活型和区系组成,保护好本地区生态系统。【方法】采用标准样地法、样方法和样线法,对常德市22种生境类型和9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常德地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04种,隶属31科77属,其中菊科(29种)、苋科(9种)、豆科(8种)和禾本科(8种)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52%;种类最多的属为苋属(5种)。68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地区,占物种总数的65.4%。草本植物共97种,占物种总数的93.3%。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常德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科的主要分布类型为世界广布、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属的主要分布类型为世界广布和泛热带分布。【结论】常德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不断增多,应该与地理位置以及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有关,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 >生态安全
    • 网格尺度下外来入侵植物对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空间分析

      2023, 32(2):153-16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09

      摘要 (61) HTML (176) PDF 950.96 K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蕴藏着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中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高黎贡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外来植物入侵。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的空间对应关系,能够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利用当量因子法,在3 km×3 km网格单元尺度下评估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重要性分级分区;以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高黎贡山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2软件分析空间对应关系。【结果】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为5级,单位面积价值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为水系、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灌草丛。外来入侵植物为59种,入侵等级为Ⅰ~Ⅴ级的物种分别有12、17、8、11和11种。除1级重要区外,其他区域均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其中3级和4级重要区(主要为灌木林地和耕地)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结论】外来植物入侵威胁高黎贡山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亟需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系统调查评估以识别高等级入侵植物实施外来入侵植物差别化管控;陆生外来入侵植物应该成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的重点;人工灌木林地和耕地作为高黎贡山外来入侵植物集聚区应该重点关注开展外来入侵植物防控。

    • >风险评估
    • 基于组合模型和GIS的白纹伊蚊广东省适生区预测

      2023, 32(2):161-16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10

      摘要 (18) HTML (181) PDF 1.02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白纹伊蚊入侵力极强,也是广东省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预测其在广东省的适生区可为制定防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传统方法没有考虑环境因子权重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4种适生区预测组合模型。首先采用4种因子权重模型对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的环境因子进行权重划分,然后分别与相似离度值公式结合,最后基于GIS技术对白纹伊蚊在广东省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精度验证和适生区预测分布表明,地理探测器与相似离度模型组合的模型预测精度最高,AUC平均值为0.944,标准差为0.008,预测的白纹伊蚊入侵低风险地区处于广东省北部,占广东省总面积的4.05%,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风险地区和中高风险地区,占广东省总面积的85%以上,而广东省中部的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地处于高风险地区,占广东省总面积的8.77%。【结论】与不考虑因子权重的相似离度模型相比,考虑因子权重的组合模型能有效提高适生区预测精度,其中地理探测器模型通过探究空间异质性划分因子权重,比传统统计学模型效果好,其组合模型适生区预测精度最高。

    • 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入侵风险分析

      2023, 32(2):168-1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11

      摘要 (378) HTML (203) PDF 2.82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广西内陆水域的外来鱼类进行入侵风险评估和适生区预测,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治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鱼类入侵风险和水生生物入侵能力筛查系统2个体系筛选广西内陆水域具有入侵风险的鱼类,并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高入侵风险鱼类在广西内陆水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广西内陆水域共记录有外来鱼类18种,其中13种鱼类具有高入侵风险,分别为尖齿胡鲇、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豹纹脂身鲇、齐氏罗非鱼、大口黑鲈、斑点叉尾鮰、短盖肥脂鲤、露斯塔野鲮、条纹鲮脂鲤、麦瑞加拉鲮和食蚊鱼,2种具有中入侵风险,为丁鱥和太湖新银鱼。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极易发生鱼类入侵的水域为黔江、郁江和南流江。【结论】对中、高入侵风险的鱼类均需重点监控且在具有高入侵风险水域应对外来鱼类开展持续性监测,并进行早期筛查。

    • 北京典型水域贝类和虾类生物多样性监测及入侵风险分析

      2023, 32(2):178-18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12

      摘要 (240) HTML (176) PDF 1.60 M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典型水域贝类和虾类生物多样性,分析外来水生入侵物种的生态风险。【方法】选取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以及南水北调蓄水工程沿线等北京地区典型水域,于2020年6、8和10月开展3次监测工作。共设置监测站点48个,涵盖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类型。通过对采集样品的分类鉴定,分析北京地区贝类和虾类物种组成、分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对入侵贝类沼蛤的生态风险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出贝类和虾类13科27种,其中,贝类11科22种,虾类2科5种。角形环棱螺、纹沼螺、中华新米虾和铜锈环棱螺为各监测站点中的优势物种。从监测时间分析,各监测站点贝类和虾类的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都随着监测时间的延续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生物多样性表现为持续升高趋势。从水体类型分析,各监测站点贝类和虾类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同质化趋势明显,而湖泊型水体贝类和虾类的生物量和密度较高。此外,本研究在玉渊潭西湖和龙潭闸2个站点均采集获得入侵贝类沼蛤的活体样品,且在3次监测中沼蛤种群密度均较大,这表明北京地区沼蛤生物入侵风险较大,需持续开展跟踪监测并密切关注其种群发展动态。【结论】北京地区底栖动物尤其是贝类和虾类资源较为丰富,但相关监测调查仍然没有全面覆盖本地贝类和虾类物种,在后续工作中应该加大监测力度,同时应密切关注入侵生物沼蛤的种群动态和入侵情况。

    • >研究简报
    • 警惕新外来入侵害虫——股带针蓟马Hercinothrips femoralis(缨翅目:蓟马科)

      2023, 32(2):188-19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3.02.013

      摘要 (370) HTML (181) PDF 1.13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股带针蓟马,又称温室条带蓟马,是一种多食性农业害虫,寄主超过50种,在一些国家被列为检疫性生物。2020年9月,在北京发现其成虫和幼虫危害海芋叶片,本文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子鉴定数据、分布地区及寄主植物等数据,以期为其准确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拍打法收集标本;采用非破坏性方法提取单头蓟马DNA,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的部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制作永久玻片进行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鉴定其为股带针蓟马,海芋是该种新记录的寄主植物。股带针蓟马与该属其他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种前翅的亚中部浅色带比端部暗带短。COⅠ分子序列分析表明,北京种群与国外种群聚集成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高达100%。【结论】应采取进一步调查、监测和管理措施,防止该种外来有害蓟马的传播。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