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2年第3期电子书

      2022, 31(3):0-0.

      摘要 (156) HTML (0) PDF 54.61 M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坛
    • 网络理论在入侵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022, 31(3):195-20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1

      摘要 (725) HTML (365) PDF 1.19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入侵是一个动态有序的过程,其发生和危害存在异质性,通常由来源地、入侵地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的系统中的自然、生物、社会等因素所决定。网络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新方法,本质是从复杂的信息中抽象出规律、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共性。近20年,网络理论已被应用于生物入侵研究。本研究综述了网络理论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明确了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热点,认为:2000年以来国际上已开展的研究集中在评估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和入侵后对生态系统影响2个方面;外来物种随运输网络入侵的风险评估和景观连接性对入侵物种扩散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物种间互作网络的影响及生态群落可入侵性是网络理论应用的热点;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时间发展特征,2013年以前多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10年来主要是风险评估。我国利用网络理论研究外来物种入侵较少且集中于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未来应加强对外来物种的时空定量传入和扩散风险评估,为我国制定和提升外来入侵物种早期监测预警、阻止新的入侵、抑制进一步扩散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 >综述论文
    •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捕食性瓢虫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2022, 31(3):203-20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2

      摘要 (397) HTML (355) PDF 746.93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生物非靶标效应的研究是转基因抗虫作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天敌类生物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瓢虫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评价其在转基因抗虫作物田间是否能通过捕食猎物或取食花粉而接触到杀虫蛋白并富集于体内,进而对自身产生一定的非靶标效应,这对捕食性瓢虫的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捕食性天敌瓢虫的生命表参数、行为功能参数、田间群落参数及体内微环境指标等方面综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瓢虫的安全性研究进展,并对后期转基因抗虫作物对田间捕食性天敌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环境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为进一步完善转基因抗虫作物对瓢虫安全性评价的技术体系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

    • 中国互花米草防治措施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2, 31(3):210-2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3

      摘要 (76) HTML (359) PDF 833.44 K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花米草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由于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强,在我国沿海地区大肆蔓延,对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防治互花米草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互花米草在国内的分布现状和入侵态势;总结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综合防治法在互花米草防治中的适用范围及优劣势,指出现有防治技术仍存在防治难度大、成本高、治理后易复发和预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防控互花米草入侵提供理论支持;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遥感的“信息收集+早期预警+分级防控”的防控对策和以防治为主、利用为辅的互花米草“防治+利用”技术体系,为今后互花米草的防治和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农药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2022, 31(3):217-22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4

      摘要 (60) HTML (340) PDF 1.23 M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学农药的高毒性、生物积累性和扩散性极易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环境中化学农药的去除尤为重要。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因其高效、环境友好和修复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植物为根际和内生细菌提供养分,而细菌通过化学农药的降解和解毒来支持植物生长。本文综述了影响化学农药在植物体内吸收和转运的因素以及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并讨论了植物与微生物在化学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协同效应,并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化学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生物入侵
    • 柑橘大实蝇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2022, 31(3):224-23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5

      摘要 (604) HTML (313) PDF 1.36 M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实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研究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柑橘大实蝇的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的优化。[方法]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收集该地区柑橘大实蝇历年的物候数据与同期温度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成虫羽化始期、羽化高峰期、羽化结束期、产卵始期、产卵高峰期和产卵结束期的年际变化情况和与温度升高的关系。[结果]1981—2020年,宜昌市年均温和四季均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春季均温升温最为显著。近20年间,柑橘大实蝇在宜昌市呈羽化发生提前且产卵为害延迟的态势,且羽化和产卵历期呈缩短的态势。若宜昌市年均温提升1 ℃,柑橘大实蝇羽化始期和高峰期分别延迟0.4746和1.026 d,羽化结束期提前0.0227 d,总体呈羽化延迟且缩短趋势;产卵始期提前4.286 d,高峰期和结束期分别延迟1.173和1.081 d,总体呈产卵提前且延长趋势。[结论]气候变暖对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的羽化和产卵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柑橘大实蝇的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椰子粗腿豆象的检疫鉴定

      2022, 31(3):231-23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6

      摘要 (256) HTML (303) PDF 11.66 M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京禄口机场海关截获了一批旅客从巴西携带入境的金山葵种子,送南京海关实验室检出豆象。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虫为椰子粗腿豆象。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该虫一般随带果的棕榈寄主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须加强对进境种苗的检验检疫。

    • 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防控对策

      2022, 31(3):235-24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7

      摘要 (630) HTML (310) PDF 1.15 M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区系组成和区域分布,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采用实地踏查法开展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以文献访查法对调查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进行补充分析。[结果]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有外来入侵植物41科102属146种,其中,菊科植物最多(3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23.97%;外来入侵植物原产于美洲的最多(99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7.81%;从生活型组成看,草本植物是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82.88%;从科的分布区系特征看,世界广布类型是入侵植物的主要区系类型(19科),占总科数的46.34%;从属的分布区系特征看,泛热带分布类型最多(32属),占总属数的31.38%。[结论]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植物入侵呈现种类多、增速快、危害程度加重等特点,应加强对菊科入侵植物和来源于美洲入侵植物的监管。

    • 湛江市外来植物入侵状况

      2022, 31(3):245-25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8

      摘要 (565) HTML (326) PDF 2.63 M (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特征、生活型、起源和危害情况等,对制定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野外调查为主,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标本数据,确定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引入途径,并进行评估及划分危害等级。[结果]湛江市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共112种(含变种),隶属于37科89属,其中,菊科(21种)、禾本科(13种)和豆科(13种)为种类较多的3个科,三者合计占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41.96%。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中以草本植物居多(98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87.50%。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共82种,占总种数的73.21%;且55.36%(62种)的入侵植物为有意引入。从危害等级看,外来入侵植物中恶性入侵种(1级)23种,严重入侵种(2级)35种,局部入侵种(3级)21种,一般入侵种(4级)15种,有待观察种(5级)18种。[结论]湛江市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这与湛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日趋频繁的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应当加强监管与防范,及时对外来物种进行治理。

    • >农用化学品
    • 噻虫嗪和噻虫胺对鸟类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估

      2022, 31(3):252-25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09

      摘要 (618) HTML (290) PDF 739.36 K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噻虫嗪与噻虫胺2种新烟碱农药对鸟类的风险。[方法]采用经口灌胃法测定98%噻虫嗪或噻虫胺原药、30%噻虫嗪或20%噻虫胺悬浮剂、42%噻虫嗪或46%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日本鹌鹑的毒性等级。根据供试农药对鸟类的毒性数据,结合田间用药信息,开展了2种农药对鸟类的初级风险评估。[结果]98%噻虫嗪原药、30%噻虫嗪悬浮剂和42%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日本鹌鹑的半致死剂量(7 d-LD50)分别为1500、481和266 mg·kg-1,毒性等级分别为低毒、中毒、中毒,悬浮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毒性高于原药。98%噻虫胺原药、20%噻虫胺悬浮剂和46%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日本鹌鹑的7 d-LD50分别为369、397和1569 mg·kg-1,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中毒和低毒,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毒性最低。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悬浮剂在水稻田间使用时,对鸟类急性、短期和长期暴露的风险商值均小于1,风险可接受;噻虫嗪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在玉米田应用时,对鸟类急性、短期和长期暴露的风险商值均大于1,风险不可接受。[结论]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悬浮剂在田间应用时对鸟类相对安全,2种农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可能对鸟类产生危害。在种子处理场景中,播种后尽可能覆土或覆膜,减少种子直接暴露被鸟类取食;在鸟类保护区域,应避免使用噻虫嗪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悬浮剂,以减轻农药施用对鸟类的危害。

    • >风险评估
    • 青梅山天牛的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

      2022, 31(3):258-26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10

      摘要 (45) HTML (300) PDF 930.82 K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青皮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海南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存面积最大的2片滨海青皮林之一,2020年发现保护区内青梅山天牛严重危害青皮,为此有必要对该虫进行风险分析并确定风险等级。[方法]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和方法,从分布情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入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等5个方面,对青梅山天牛对海南省青皮林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青梅山天牛的风险综合评估值(R)为2.05,属高度危险有害生物。[结论]青梅山天牛已经对海南青皮林保护区的青皮造成了严重影响,需从检疫管理、防控技术研发、生物生态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对青梅山天牛进行风险管理。

    • 陕西省枣疯病的潜在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2022, 31(3):262-26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11

      摘要 (180) HTML (294) PDF 734.08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枣疯病是我国枣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陕西枣区发病面积日益扩大,造成枣树成片死亡,对陕西的红枣产业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明确枣疯病在陕西省的风险等级,为枣疯病的管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和方法,从枣疯病发生现状、潜在危害性、寄主的经济重要性、定殖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度等5个方面,对枣疯病在陕西省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枣疯病在陕西全部枣区适生,在陕西省的风险综合评价值R=2.84,危险等级为Ⅰ级。[结论]枣疯病在陕西属于特别危险有害生物,对陕西红枣产业有很高的风险。根据其危险等级,提出应清除病原和严格检疫、加强枣园管理和防治媒介昆虫等管理对策。

    • 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

      2022, 31(3):268-2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12

      摘要 (367) HTML (478) PDF 3.86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乐山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为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提供可行性建议对策,并为防控进展研究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和标本数据库分析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评估体系,评估所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值,并根据等级划分标准和风险值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I~V级)。[结果]乐山地区入侵植物种类共109种,隶属38科86属。其中菊科17属20种,为最大优势科,豆科、苋科、茄科、禾本科次之,且草本植物占优。I级风险(恶性入侵)植物有10种,II级风险(严重入侵)的有11种,III级风险(局部入侵)的有13种,IV级风险(一般入侵)的有27种,其他48种(有待观察)为V级风险。中高危害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共34种,隶属18科32属。[结论]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且危害风险高,基于上述入侵现状和风险等级提出了防控外来植物入侵的对策。

    •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以尼罗罗非鱼为例

      2022, 31(3):278-28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13

      摘要 (682) HTML (266) PDF 1.05 M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 >生物防治
    • 基于入侵植物和蜗牛信息素的非洲大蜗牛新型诱杀剂研究

      2022, 31(3):289-29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3.014

      摘要 (761) HTML (259) PDF 1.71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非洲大蜗牛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黑名单的一种入侵陆生螺。目前,其主要防治手段是使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有危害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针对化学防治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开发非洲大蜗牛新型植物源诱杀剂。[方法]通过对非洲大蜗牛的诱食、灭杀和诱杀试验测定,对比入侵植物提取物和非洲大蜗牛腹足部腺体中的信息素提取物复配成的诱杀剂对非洲大蜗牛的诱杀效果。[结果]食物诱食试验结果发现,非洲大蜗牛腹足部腺体中的信息素选择比例为40.30%,偏好性明显高于氨基酸、含硫化合物甜菜碱和酵母等。以五爪金龙和薇甘菊2种入侵植物提取物复配成的杀螺剂处理后,在24、48 h时非洲大蜗牛的死亡率分别达到65%、100%。利用信息素为诱剂,结合具有高效毒杀作用的入侵植物(五爪金龙和薇甘菊)粗提物复配成的诱杀剂,引诱率为34.12%,仅次于未复配的信息素(37.45%),而诱杀率明显优于所选择的市售诱杀药物。[结论]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和薇甘菊为杀螺剂原料结合非洲大蜗牛诱食信息素,复配制成的诱杀剂(诱杀率31.76%)见效快、杀灭效果强,并且安全环保,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