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2年第1期电子书

      2022, 31(1):0-0.

      摘要 (95) HTML (0) PDF 42.08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论文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毒性和影响

      2022, 31(1):1-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1

      摘要 (416) HTML (419) PDF 1.53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蜜蜂是最重要的农业授粉昆虫之一,蜜蜂在授粉过程中极有可能接触到广泛使用的广谱杀虫剂-拟除虫菊酯,大多数拟除虫菊酯对蜜蜂等农业授粉昆虫有较高的毒性。本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蜂群及蜂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残留现状、拟除虫菊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以及亚致死效应,讨论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复配农药对蜜蜂的影响。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害虫的综合防控和绿色防控手段,用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替换化学农药,合理科学地使用;另一方面,应加速研发高效防治靶标害虫以及对蜜蜂低毒或无毒的高度选择性杀虫剂,以保障蜜蜂授粉安全。

    • >生物入侵
    • “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大陆的入侵现状

      2022, 31(1):9-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2

      摘要 (470) HTML (406) PDF 4.16 M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大陆发生分布现状,为我国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管控对象和分级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在线数据库系统、文献报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本底调查结果,采用分类统计方法,对物种的分类地位、原产地、在我国的入侵状态及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已有82种在我国发生分布,包括本地种33种、外来入侵种32种、外来非入侵种16种,以及未明确入侵状态1种。其中,32种外来入侵种包括陆生无脊椎动物8种、哺乳动物2种、鱼类2种、两栖动物1种、爬行动物1种、水生无脊椎动物2种、陆生植物9种、水生植物4种、真菌1种、卵菌1种和病毒1种。以上物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而较少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约75%物种分布在农田、城镇、森林和湿地4类生态系统。[结论] 建议外来入侵物种管理部门重点关注尚未在国内发生分布的18种潜在外来入侵物种,并列入国家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管理对象,严防其传入与扩散;严密监控国内已发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外来物种,防止其向可能入侵的生态系统边缘扩散;继续对在国内已发生的外来入侵种实施区域性分级控制管理措施。

    • 苹果蠹蛾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pomOBP20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2, 31(1):17-2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3

      摘要 (686) HTML (405) PDF 2.94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克隆苹果蠹蛾气味结合蛋白CpomOBP20基因cDNA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表达谱,旨在更好地了解OBP基因在苹果蠹蛾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为该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RT-PCR法扩增苹果蠹蛾气味结合蛋白CpomOBP20基因cDNA序列,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基于qPCR技术分析CpomOBP20基因在苹果蠹蛾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血淋巴、表皮、脂肪体、中肠、马氏管和唾液腺)以及雌雄成虫不同末端组织(头、触角、下唇须、喙、足和翅)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分子对接研究了CpomOBP20与3种保幼激素的结合能力。[结果] 苹果蠹蛾气味结合蛋白CpomOBP2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459 bp,共编码15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30,蛋白分子质量为16.264 ku,N末端具有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蛋白质序列中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属于Classical OBP。序列分析表明,CpomOBP20的氨基酸序列与小菜蛾OBP (XP_011557123.1)的一致性最高,在亲缘关系上更加接近。qPCR结果表明,CpomOBP20基因在苹果蠹蛾4龄幼虫以及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4龄幼虫的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在雌雄成虫表达量最高的分别是翅和足,其次是头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pomOBP20与3种保幼激素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可能参与保幼激素的结合与转运。[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CpomOBP20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组成及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并推测CpomOBP20的作用可能不仅局限于嗅觉识别,在非嗅觉器官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为今后更深入地探究气味结合蛋白在苹果蠹蛾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理提供数据支撑。

    • 紫茎泽兰入侵前后根部蜡样芽孢杆菌含量比较及其对化感物质处理的响应

      2022, 31(1):27-3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4

      摘要 (94) HTML (392) PDF 1.83 M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紫茎泽兰入侵地种群根部有益菌蜡样芽孢杆菌含量与原产地种群的差异,及其对化感物质的响应,为揭示紫茎泽兰与有益菌互作在入侵前后的变化及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以紫茎泽兰原产地墨西哥的3个种群(M1、M2、M3)和入侵地云南的3个种群(C1、C2、C3)为材料,采用同质园试验方法和蜡样芽孢杆菌分子定量的技术,检测原产地和入侵地紫茎泽兰种群植株根部(根系、根际土壤)蜡样芽孢杆菌的含量;使用不同种群紫茎泽兰植株叶片淋溶液和根系分泌液处理入侵地土壤,检测化感物质对土壤中蜡样芽孢杆菌含量的影响。[结果] 紫茎泽兰入侵地种群根系蜡样芽孢杆菌含量高于原产地种群,其中入侵地种群C2的含量比原产地种群M1高1172%;在根际土壤中, 2年生紫茎泽兰入侵地3个种群的蜡样芽孢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原产地种群M1和M3。紫茎泽兰叶片淋溶液和根系分泌液处理均促进了土壤蜡样芽孢杆菌含量增加,入侵地种群叶片淋溶液处理的土壤的蜡样芽孢杆菌增加量高于原产地种群,根系分泌液处理的后期测定中也如此。[结论] 与原产地相比,紫茎泽兰入侵后,根系与根际土壤蜡样芽孢杆菌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强了有益菌对入侵地种群的正反馈效应。

    • >农用化学品
    • 10种农业化学品对柑橘内生菌枯草芽孢杆菌L1-21的影响

      2022, 31(1):34-4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5

      摘要 (35) HTML (384) PDF 1.29 M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农业化学品对柑橘内生菌的影响,指导柑橘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3种杀菌剂和微肥EDTA-Cu对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L1-21的相容性及对柑橘植株内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56.00 mg·L-1吡虫啉、121.80 mg·L-1虫螨腈、4.00 mg·L-1甲氨基阿维菌素、50.00 mg·L-1噻虫嗪、45.60 mg·L-1氟氯氰菊酯、800.00 mg·L-1辛硫磷、402.00 mg·L-1喹啉铜、3728.00 mg·L-1硫磺、620.60 mg·L-1氧化亚铜和321.00 mg·L-1 EDTA-Cu在平板上对L1-21的抑制率均达100.00%。2倍剂量处理离体叶片24 h后,除8.00 mg·L-1甲氨基阿维菌素的抑制率(16.84%)显著低于其他5种杀虫剂外,其他5种杀虫剂对L1-21的抑制率均无显著差异。2倍剂量处理柑橘活体叶片24 h后,8.00 mg·L-1甲氨基阿维菌素对柑橘叶片内的L1-21抑制作用(4.23%)不明显,显著低于其他5种杀虫剂和3种杀菌剂与微肥EDTA-Cu;对内生菌总量的抑制率以8.00 mg·L-1甲氨基阿维菌素(6.78%)最低,其他制品达46.90%~70.06%,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结论] 10种农业化学品在平板上均可抑制L1-21,抑制率的大小与其浓度有关。2倍田间登记使用量处理时,10种农业化学品均可影响L1-21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及降低柑橘内生细菌总量。因此,田间施用化学品对柑橘内生菌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 >风险评估
    • 树莓疫霉根腐病入侵我国的风险分析

      2022, 31(1):41-4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6

      摘要 (93) HTML (398) PDF 1.21 M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树莓疫霉根腐病是全球树莓种植业的最主要病害,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检疫性病害之一。随着我国树莓引种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其入侵和发生的风险也在不断升高,有必要对该病传入我国风险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树莓疫霉根腐病菌的入侵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综合风险值后再确定其入侵的风险等级。[结果] 树莓疫霉根腐病菌是对中国树莓产业具有潜在威胁的有害生物,其综合风险值(R)为2.22。[结论] 树莓疫霉根腐病菌属于高风险的有害生物,建议我国各个种苗进境口岸的检疫部门加强对该病的检疫力度,严防其传入我国。

    •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外来园林植物生态风险评价

      2022, 31(1):46-5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7

      摘要 (180) HTML (396) PDF 3.51 M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外来园林植物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推进外来园林植物的有效判定、有利运用和有别管控,探讨国家湿地公园前期建设中存在外来植物科学防控问题,为各类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对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园林植物物种组成和外来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构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外来园林植物生态风险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植物入侵风险值、风险等级并提出管控建议。[结果] (1)该评价体系设立3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分别为70%、10%和20%)、11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2)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共有植物188种,其中外来园林植物57种,占公园植物总种数的30.3%;外来园林植物中,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植物分别为8、20、29种,分别占外来园林植物总种数的14.0%、35.1%和50.9%。[结论]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外来园林植物种类多、范围广、危害程度不一。对高风险植物,建议实施阶段性清除并用乡土植物替换;对中风险植物,建议加强防治并长期密集监控;对低风险植物,建议保留原有生态位并进行监控和管理。

    • >生物防治
    • 根系土壤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 YIN9对大丽轮枝菌和全齿复活线虫的抑制作用

      2022, 31(1):56-6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8

      摘要 (116) HTML (399) PDF 1.94 M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萎病抗性棉(海 7124)根际土壤中酵母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和全齿复活线虫的拮抗效果,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和全齿复活线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镜检、糖发酵实验、碳源同化实验、26S rRNA测序对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鉴定,并利用七叶苷筛选、刚果红染色、平皿对峙实验、盆栽实验、平板生测实验测试其产酶活性以及抑制大丽轮枝菌和杀线虫活性。[结果] 从大批黄萎病抗性棉(海 7124)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编号为YIN9的酵母菌菌株,分类鉴定结果表明:YIN9菌株属于假丝酵母属Candida。平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IN9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率达59%;将菌株YIN9的无菌发酵滤液与大丽轮枝菌孢子共培养12 h后镜检发现,用菌株YIN9处理的实验组,大部分棉花黄萎病病菌孢子不能正常萌发。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IN9对棉花黄萎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0.02%,可以显著降低感病棉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此外,与从黄萎病抗性棉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的其他酵母菌株相比,菌株YIN9具备较高的杀线虫活性:菌株作用全齿复活线虫48 和60 h后,线虫死亡率分别为90%和100%。将菌株YIN9发酵液煮沸后,其抑制大丽轮枝菌和杀线虫活性均急剧下降,进一步测试发现,该菌株拥有较高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论] YIN9中的生防因子可能是热不稳定性物质,具备较高的杀线虫活性,可以显著提高感病棉对黄萎病的抗性。

    • >植保聚焦
    • 小菜蛾幼虫偏好表达的microRNA鉴定及功能研究

      2022, 31(1):64-7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09

      摘要 (222) HTML (399) PDF 3.93 M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microRNA(miRNA)在昆虫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拟通过鉴定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miRNA,挖掘幼虫偏好表达的miRNA及其潜在功能。[方法] 对小菜蛾卵、3龄幼虫、蛹和成虫的miRNA开展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在幼虫期偏好表达的miRNA;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候选miRNA在小菜蛾各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利用软件RNAhybrid和miRanda预测候选miRNA的靶基因,筛选其中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靶向关系。[结果] 从小菜蛾4个发育阶段中,共获得了2116个已知miRNA和189个新miRNA。经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幼虫阶段分别有265、228和132个mi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蛹和成虫。通过荧光定量PCR进一步筛选出了11个幼虫偏好表达的候选miRNA,与miR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pxy-miR-6094-3p、pxy-miR-750-3p、novel-m502、miR-317-3p、miR-1175-3p、miR-750和miR-274这7个miRNA靶向保幼激素代谢通路,体外试验结果表明,pxy-miR-6094-3p、pxy-miR-750-3p、novel-m502和miR-274与保幼激素酯酶基因有靶向关系。[结论] 小菜蛾幼虫偏好表达的miRNA可能参与调控了幼虫保幼激素代谢。

    • 六斑月瓢虫触角及感觉器扫描电镜观察

      2022, 31(1):75-8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10

      摘要 (39) HTML (369) PDF 2.91 M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感觉器种类、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六斑月瓢虫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长度与宽度显著大于梗节长度与宽度;鞭节分为9个亚节,末端3节横向膨大呈锤状。雌雄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感觉器:刺形感觉器(SC)、毛形感觉器(ST)、锥形感觉器(SB)、腔形感觉器(CaS)、钟形感觉器(CS)、哑铃形感觉器(DS)、香肠形感觉器(SS)及B?hm氏鬃毛感觉器(BB)。以毛形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分布最广,遍布触角;B?hm氏鬃毛仅存在于触角柄节与梗节;触角鞭节第9亚节顶端密布7种触角感觉器。六斑月瓢虫雌雄成虫触角长度、触角感觉器类型及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 六斑月瓢虫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感觉器,其触角可能具有感知机械刺激、识别化学信息素及感受温湿度变化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六斑月瓢虫触角与其行为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 2种不同寄主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22, 31(1):81-8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11

      摘要 (43) HTML (383) PDF 1.69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桉树枝瘿姬小蜂是一种林业的重要入侵害虫,为了探明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寄主适应机制,研究2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以分别取食巨园桉DH 201-2和窿缘桉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性成虫为材料,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取食2种寄主植物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文库共得到273461条有效序列,在97%相似度聚类分析得到230个细菌OTUs,其中取食巨园桉DH201-2的雌成虫体内鉴定出206个OTUs,取食窿缘桉的雌成虫体内鉴定出171个OTUs。取食巨园桉DH201-2的雌成虫体内细菌的种类更多,细菌群落丰富度更高,但多样性较低;取食窿缘桉的雌成虫体内细菌种类较少,细菌群落丰富度更低,多样性更高。取食2种寄主植物的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体内细菌共注释得到14门24纲41目73科123属,有83个注释到了种;两者体内细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大于90%。取食巨园桉DH201-2的雌成虫体内细菌的优势菌属为立克次氏体属,相对丰度高达93.11%,物种多样性较低;取食窿缘桉的雌成虫体内细菌的优势属为立克次氏体属,其相对丰度为73.61%,物种多样性较高。[结论] 取食2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明显差异,说明寄主植物能够影响害虫体内细菌的组成与结构。

    • >论坛
    •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及建议

      2022, 31(1):87-9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2.01.012

      摘要 (283) HTML (406) PDF 1.55 M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标准的制定情况及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在国际上以CBD、WTO-SPS等国际规则为依据,审定通过44个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南美洲植保委员会(COSAVE)、欧洲地中海植保组织(EPPO)、北美植保组织(NAPPO)制定了400多个地区标准;我国现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相关标准620余项,尤其“十三五”期间,新制定标准269项,其中,国家标准105项、行业标准118项、地方标准46项。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发布,确保了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但仍存在外来物种风险等级划分、检测鉴定、调查监测、综合防控等技术标准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构建涵盖外来物种引入、风险评估、早期监测预警、灭除与控制及生态修复全过程标准体系,满足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需要,有利于提高行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指导全国科学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