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1年第4期电子书

      2021, 30(4):0-0.

      摘要 (183) HTML (0) PDF 44.43 M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生物入侵
    • 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1, 30(4):235-24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1

      摘要 (752) HTML (317) PDF 2.06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严重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采集长沙县黄花镇郭公渡5处严重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二者间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度上,根际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大于非根际土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小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壤真菌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小于非根际土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在门水平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细菌总相对丰度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中占比分别为42.92%和34.23%。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真菌相对丰度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样品中占比分别为58.6%和57.3%。在属水平上,根际土壤细菌中太阳念珠菌属Candidatus Solibacter、Ellin6067、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真菌中的小画线壳属Monographella、鬼笔属Pha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镰刀菌属Fusarium、斜盖伞属Clitopilus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而Sistotrema、unidentified_Ascomycota_sp、unidentified_Paraglomerales_sp、茶渍属Lecanora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结论]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使之与非根际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进境德国云杉原木中夹带栎树猝死病菌的检疫鉴定

      2021, 30(4):244-24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2

      摘要 (371) HTML (319) PDF 1.48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自德国进境云杉原木夹杂的水青冈植物叶片上是否携带栎树猝死病菌。[方法] 采用磁珠法提取水青冈植物叶片DNA,根据巢式PCR方法和DNA序列测定分析方法,进行栎树猝死病菌的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方法,能够扩增出约280 bp的特异性条带;DNA序列测定表明,该DNA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栎树猝死病菌分离物DNA序列相似性达99%,位于同一个发育分支。[结论] 样品中检出栎树猝死病菌,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德国云杉原木中截获栎树猝死病菌。

    • 江西省外来植物现状

      2021, 30(4):250-25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3

      摘要 (840) HTML (326) PDF 909.35 K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完善江西省外来植物本底调查数据,为江西省外来入侵植物的预防和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标本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对江西外来植物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引入途径、引入时间、在各地级市的分布情况以及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江西省外来植物有106科407属599种:菊科最多(85种,14.19%),其次是豆科(52种,8.68%),10种以下的科有91个,占总科的85.85%;主要源于美洲(49.25%),其次是亚洲(20.80%),欧洲第三(13.81%),地中海和大洋洲较少;外来植物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乔木次之;大部分被用于观赏、饲料、药物等有意引入。江西省的外来入侵植物有53科168属267种;九江、赣州和南昌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及经济地位突出被入侵较严重。[结论] 江西省外来植物种类丰富,引入途径多样,入侵物种较多。建议构建风险评价系统,加强外来植物监管监测,科学引种;制订和更新外来植物防控的具体政策法规;同时,加大入侵危害宣传,及时防控和阻止外来植物逃逸入侵对本省生态环境造成侵害。

    •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调查及相关分析

      2021, 30(4):256-26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4

      摘要 (662) HTML (326) PDF 2.55 M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近几年,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日趋增长,对当地物种和环境的危害逐渐加大,相关研究相对薄弱。为了解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本研究分析其生活型、原产地、引进途径,以期为今后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查阅相关文献与数据库,对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共有94种,隶属于24科65属,其中,种数超过10种的有3科,分别为菊科(22种,占总种数的23.4%)、苋科(11种,占总种数的11.7%)和禾本科(11种,占总种数的11.7%);生活型分析发现,一年生草本最多(68种),占总种数的72.3%,二年生草本(25种)与多年生草本(18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6.6%和19.1%,乔木、灌木较少;原产地来源最多的是北美洲(44种),占总种数的46.8%,最少的是非洲(8种),仅占总种数的8.5%;引进途径中,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分别占总种数的48.9%和51.1%。[结论]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涵盖科广泛,以菊科、苋科和禾本科为主;来源广、无意引进趋势增强。为了防止外来入侵植物对内蒙古生态、经济、人畜健康等方面的危害,应及时开展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有效防除等工作。

    • >风险评估
    • 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2021, 30(4):263-27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5

      摘要 (462) HTML (321) PDF 3.75 M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三裂叶豚草是中国重点防控的入侵植物,研究其潜在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变化对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MaxEnt优化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RCP2.6、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三裂叶豚草潜在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 当调控倍频(RM)=3.5,FC(特征组合)=LQH(线性、二次型、片段化组合)时为最优模型,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准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达0.9287;综合8种途径评估出人类活动因子(hfp,贡献率69%)、等温性(bio3,贡献率8.9%)、温度季节变动系数(bio4,贡献率2.9%)、年降水量(bio12,贡献率7.3%)和海拔(ELEV,贡献率3.7%)是制约三裂叶豚草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情景下,三裂叶豚草的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江淮地区、京津冀、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结论] 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三裂叶豚草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总体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即丧失率大于增加率;三裂叶豚草将有向南迁移的趋势;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是最不相似变量分析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因子,表明温度因素对三裂叶豚草潜在地理分布变迁起到重要制约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三裂叶豚草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 中国外来动物物种组成及跨境风险

      2021, 30(4):275-28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6

      摘要 (191) HTML (320) PDF 1.17 M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外来动物物种的发生规律,进一步掌握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发生动态。[方法] 利用公开数据库等系统收集和整理我国外来动物的物种组成、可利用性、原产地及国内分布地等信息。[结果] 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外来动物844种,隶属8门22纲87目291科591属,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是我国外来动物物种组成数量最多的3大类群。我国外来动物中,有益物种的数量多于有害物种的数量,还有少部分中性物种。不同分类阶元外来动物的可利用性不同,脊索动物门中有益物种的数量更多,节肢动物门中有害物种的数量更多。我国外来动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外来动物的国内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外交流程度相关,东南沿海地区数量多,西北内陆地区数量少,与他国相邻的广西和云南也有数量较多的外来动物。2010—2020年间记录的典型外来动物也符合此分布模式。[结论] 我国外来动物数量众多,组成多样,表现出不同的可利用性,其来源及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格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应警惕外来物种的跨境入侵风险。

    • >生物防治
    • 蠋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

      2021, 30(4):282-28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7

      摘要 (810) HTML (316) PDF 770.37 K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马铃薯甲虫是我国已公布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的害虫,自新疆传入后对我国马铃薯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研究蠋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可为利用天敌防治马铃薯甲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研究方法,并用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对研究结果进行拟合,计算寻找效应。[结果] 蠋蝽成虫能够捕食马铃薯甲虫卵和低龄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蠋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卵和低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Na=0.2862N/(1+0.0198N)和Na=0.8400N/(1+0.0709N);在一定范围内,蠋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卵和低龄幼虫捕食量在理论上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马铃薯甲虫的卵和低龄幼虫的密度分别达到20粒和20头时,蠋蝽成虫的捕食量最高;蠋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卵和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是14粒和12头,瞬时攻击率是0.2862和0.8400;蠋蝽对马铃薯甲虫卵的控制能力(4.1299)小于对低龄幼虫的控制能力(9.9526)。[结论] 蠋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卵和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捕食能力,但控制能力不同。

    • 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2021, 30(4):287-29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8

      摘要 (255) HTML (325) PDF 1.32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潜力。[方法]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黄带犀猎蝽对斜纹夜蛾2、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 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2、3、4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 II型,即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HollingⅡ方程依次为:Na=0.9750N/(1+0.0273N)、Na=1.1654N/(1+0.0804N),Na=1.3058N/(1+0.1799N);黄带犀猎蝽成虫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符合HasseⅡ型(E=0.337P-0.565),即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结论] 黄带犀猎蝽成虫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潜力,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中。

    • >植保聚焦
    • 福建省直播稻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

      2021, 30(4):292-29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09

      摘要 (134) HTML (343) PDF 1.69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福建省福清市江镜镇与福安市潭溪镇水稻区直播稻苗期分别发生严重的根结线虫病,本研究对其病原物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明确病原物种类,以期为福建省直播稻根结线虫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根结线虫各虫态形态学特征进行观测;同时对其rDNA-ITS区进行测序,通过贝叶斯法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来确定种类;利用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Mg-F/Mg-R检测种群。[结果] 根结线虫的雌虫、雄虫和2龄幼虫的形态学特征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原始描述种一致;rDNA-ITS区序列长度为576 bp,与GenBank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种群相似度均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明确了该根结线虫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处于同一分支;特异性引物Mg-F/Mg-R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原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单一种群。[结论] 本研究通过形态与分子特征,明确了在福建直播稻上发现的根结线虫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福建省最早于2011年在政和县小范围水稻田发现,此后未在其他水稻种植区发现。本次在福建直播稻上首次发现大面积的根结线虫为害。随着直播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拟禾本根结线虫引起的水稻病害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新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 7个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及3种评价方法的对比

      2021, 30(4):299-30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10

      摘要 (158) HTML (339) PDF 732.40 K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香蕉自主选育品种对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热带4号小种(tropical race 4, Foc TR4)的抗性。[方法] 以浸根法和2种灌注法将Foc TR4接种于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上,分析接种后香蕉的发病情况,比较筛选这3种评价方法,并评价7个香蕉品种的苗期和田间抗性水平。[结果] 采用浓度为2×105 个·mL-1的PDB培养基Foc TR4孢子悬浮液灌注法进行香蕉苗期抗性评价更为高效可行;综合苗期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7个香蕉品种的抗性由高到低为:南天黄>红研3号>红研5号>红研2号>滇蕉1号>巴西蕉>红研1号。[结论] 以南天黄作为高抗品种对照,以巴西蕉作为高感品种对照条件下,红研3号和红研5号抗性为中等抗性偏强,红研2号达到中抗水平,滇蕉1号为感病,红研1号为高度感病。

    • >技术前沿
    • 60Coγ射线和电子束对红棕象甲雄虫的不育效应

      2021, 30(4):304-3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11

      摘要 (139) HTML (335) PDF 837.00 K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红棕象甲在我国的危险性和潜在风险性日益突出,应用辐照不育技术控制该虫是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筛选对红棕象甲雄成虫的射线最佳辐照剂量,为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并分析2种射线不同辐照剂量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红棕象甲雄成虫对红棕象甲产卵量、卵孵化率、寿命的影响。[结果] 处理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都随2种射线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电子束剂量为100、150、200和250 Gy以及60Coγ射线剂量为100、140、180 Gy时,卵孵化率为0。对2种辐照射线进行对比,当雌∶雄∶辐照雄虫为1∶1∶6 时,1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较好,雌雄交配后卵的孵化率仅为2.44%。[结论] 实际应用中应选择剂量100 Gy60Coγ射线辐照为宜。

    • >简报
    • 北京发现新外来蚜虫——百合西圆尾蚜Dysaphis tulipae(Boyer de Fonscolombe)

      2021, 30(4):309-31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4.012

      摘要 (631) HTML (327) PDF 879.40 K (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百合西圆尾蚜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蚜虫。2021年3月,在北京的淡黄鸢尾和香根鸢尾上发现了一种蚜虫,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条形码信息,鉴定为百合西圆尾蚜。本文记述了百合西圆尾蚜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野外鉴别特征,并列出了其分布及寄主植物(大类),附有彩色生态照片。由于它是鸢尾属、郁金香属和百合属的害虫,具有扩散的可能性,应引起重视。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