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1年第3期电子书

      2021, 30(3):0-0.

      摘要 (394) HTML (0) PDF 38.13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坛
    • 全球外来入侵生物与植物有害生物数据库的比较评价

      2021, 30(3):157-16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1

      摘要 (578) HTML (272) PDF 4.22 M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明确全球生物安全与植物保护领域内数据库建设进展和我国数据库的建设成效,对全球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与植物有害生物数据库进行分类介绍和比较评价研究。[方法] 根据数据库收录物种的地理范围、类群及数据库特色功能,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对重要数据库的主要功能进行简要介绍,设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将我国数据库与国际优质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我国数据库亟待提升的关键功能。[结果] 数据库分类研究将其划分为全球型、区域型、国家型、地区型、特定生物类群型等类别。数据库比较评价研究说明我国现有的数据库在支撑我国外来入侵生物检测监测和进出境植物检疫执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世界一流数据库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体现在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对现有数据挖掘不足、科普功能较弱等方面。[结论] 建议各部门以更大力度支持我国相关数据库的建设、长期维护、优化整合与国际推广工作。建议完善国内现有数据库的数据和功能,提高其实用性和易用性,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并为科学普及、公众参与和公众科学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影响河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2021, 30(3):166-17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2

      摘要 (571) HTML (248) PDF 1.47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河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社会经济因素,以期能够为河北省外来物种的防控提供可行性建议对策。[方法] 通过查阅期刊、专著和数据库等分析了河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情况,对2003、2007、2011、2015、2019年5个时间节点的进口贸易、旅游人数、境内公路公里数3个社会经济变量与外来入侵物种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河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而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出未来几年进口贸易额的变化情况,利用曲线估计预测2023年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结果] 河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在各年的外来入侵物种中均有超过85%是与人类活动有关;进口贸易总额、入境旅游总人数和境内公路公里数与外来入侵物种数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显示,到2023年河北省的外来入侵物种数将达到367种。[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外来入侵物种,基于河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途径提出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对策。

    • >综述论文
    •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2021, 30(3):172-1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3

      摘要 (526) HTML (253) PDF 1.25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已逐渐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生物条形码技术通过构建"纳米金颗粒-目标物-磁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场作用,将结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大量相同序列的寡聚核苷酸洗脱下来,并进一步放大信号,实现对目标物的间接或直接检测。本文介绍了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综述了生物条形码与生物芯片银染技术、酶标纳米金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微孔板银染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高灵敏放大信号技术的联合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探索其最佳反应条件、优化操作步骤和多种物质的残留检测,开发标准化、商业化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免疫试剂盒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 我国福寿螺入侵现状和防控研究进展

      2021, 30(3):178-18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4

      摘要 (611) HTML (246) PDF 912.35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寿螺原分布于南美洲,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水生经济生物引入我国,后因食味不佳被弃于水生环境,因其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食性杂等特点,在我国多个区域迅速扩散入侵,已给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文章对福寿螺入侵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系统总结,介绍了现有福寿螺防控技术手段,重点阐述环境友好型福寿螺防控技术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展望。目前,针对福寿螺防控实施的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治理效果不一,植物源生物控制技术因具有更高效、更经济、对非靶细胞更安全等优点,成为防治福寿螺的研究热点。然而此类研究多数集中于简单的毒杀效果试验,较少涉及毒杀机理、生殖系统等。本文旨在为全面了解我国福寿螺入侵现状、防控研究进展提供理论指导,为进一步探究福寿螺防控技术提供对策与新的思路。

    • >生物入侵
    • 草地贪夜蛾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2021, 30(3):183-18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5

      摘要 (807) HTML (257) PDF 1.34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草地贪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和分布。[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3部分组成,雄蛾触角稍长于雌蛾,且触角表面覆有大量鳞片。共观察到7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Böhm氏鬃毛(2种亚型,BBⅠ型和BBⅡ型)、毛形感器(2种亚型,ST-Ⅰ和ST-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öhm氏鬃毛主要位于柄节和梗节,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鞭节。[结论] 草地贪夜蛾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同类感器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雄蛾各感器显著长于雌蛾,这种特化与差异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还有待通过电生理技术等进一步确定。

    • 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体型及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2021, 30(3):189-19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6

      摘要 (545) HTML (242) PDF 733.55 K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适应性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在室内用8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扶桑绵粉蚧5代后,测量7日龄雌成虫体长、体宽和体重,并测定体内能源物质(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寄主间的差异。[结果] 取食不同寄主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取食马铃薯后,雌成虫体长达4.80 mm,体宽为3.07 mm,单头体重为7.11 mg,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的雌成虫。取食棉花(Bt棉和常规棉)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58.77和57.70 mg·g-1);取食常规棉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75.02 mg·g-1);取食马铃薯后,脂肪含量最高(349.00 mg·g-1)。[结论] 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和体内能源物质含量有显著影响。取食马铃薯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体型较大,体内能源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应加强马铃薯上扶桑绵粉蚧的种群监测。

    • 我国首次截获有害生物小楔双棘长蠹

      2021, 30(3):195-19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7

      摘要 (735) HTML (228) PDF 1.58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门海关从冈比亚进境的刺猬紫檀木原木中检出活体长蠹科昆虫。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经形态特征鉴定,该虫为小楔双棘长蠹。该虫的形态特征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斜面毛被稀疏、不太明显,近缝角处竖立短直;缝侧齿基部不粗糙;斜面侧上缘有3对胝状的痕迹显现。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该虫一般随着原木、木制品及木质包装进行远距离传播,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须加强对进境原木、木制品及木质包装的检验检疫。

    • 赤霉素对入侵植物凤眼莲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的调控

      2021, 30(3):200-20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8

      摘要 (346) HTML (249) PDF 1.33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植物激素赤霉素对入侵植物凤眼莲营养生长和无性克隆繁殖的影响,探索凤眼莲快速生长繁殖的内在调控机理,为其科学防控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温室条件下用改良霍格兰营养液培养凤眼莲幼苗,并定期对其叶茎表面喷洒50 μmol·L-1 赤霉酸(GA3),培养4周后检测其营养生长和无性繁殖指标,包括株高、根长、膨大茎周长、叶片的数量、叶片的长和宽、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茎上组织重量、根重,以及克隆株数量和匍匐茎长度。[结果] 相比于喷洒无菌水的对照,50 μmol·L-1 GA3处理后的凤眼莲叶柄明显增长,株高更高,根系较短,膨大茎消失;叶片数量无显著差别,但叶片形状由肾圆形变为心形,叶片宽度变窄,长度基本无变化,总体叶面积变小;叶片所含叶绿素和氮含量更少,茎上组织和根系重量变轻,但根冠比无明显变化,且基本不产生克隆株。[结论] 外源喷洒赤霉素可以改变凤眼莲的植株形态,并抑制凤眼莲的叶片发育,从而造成其生物量累积和克隆繁殖水平的降低。

    • >农用化学品
    • 5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力及其生理酶活性的影响

      2021, 30(3):206-21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09

      摘要 (382) HTML (240) PDF 1.71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杀虫剂对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毒力及对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2种害虫的抗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浸渍法测定5种田间常用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力,并测定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下2种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差异。[结果] 不同杀虫剂对2种蓟马的毒力依次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LC50分别为0.28和0.03 mg·L-1。不同药剂的亚致死剂量(LC25)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普遍具有诱导作用。其中,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诱导作用最强,为326.40 U·mg-1,是对照的9.37倍,而乙基多杀菌素对花蓟马SOD活性诱导作用最强,为245.35 U·mg-1,是对照的9.32倍;吡虫啉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过氧化物酶(POD)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298.67和246.79 U·mg-1,是对照的37.10和20.57倍;阿维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过氧化氢酶(CAT)和羧酸酯酶(CarE)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298.67、246.79 U·mg-1(CAT活性)和12.53、11.99 U·mg-1(CarE活性);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77527.59、66927.39 U·mg-1(GST活性)和2.34、2.22 U·mg-1(AChE活性)。[结论] 5种杀虫剂中,乙基多杀菌素对2种蓟马的毒力最强;西花蓟马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强于花蓟马。

    • >风险评估
    • 基于MaxEnt模型的菜豆象全球潜在适生区预测

      2021, 30(3):213-21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10

      摘要 (645) HTML (248) PDF 1.61 M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菜豆象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预测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适生区可为农业部门开展菜豆象防控工作和检验检疫部门制定检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收集菜豆象已有分布点和全球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MaxEnt模型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MaxEnt模型的AUC平均值为0.926,预测结果准确可靠。菜豆象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欧洲中西部的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国家,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的中东部地区,北美洲的墨西哥高原和美国中东部地区,南美洲南部地区,大洋洲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新西兰,亚洲中国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华中和华南地区和台湾岛,缅甸东部地区、泰国和老挝北部地区、尼泊尔和日本大部分地区。高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和低度适生区面积分别占陆地面积的4.95%、6.73%和13.70%。[结论] 菜豆象的适生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38%,持续扩散和危害的风险大。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等地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影响菜豆象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因素有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年平均温度、年气温变化范围、年降雨量、最干月份降雨量、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温度季节变化方差、昼夜温差月均值等。

    •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调查和外来鱼种入侵风险评估

      2021, 30(3):220-22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11

      摘要 (611) HTML (246) PDF 3.12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和群落分布及评估外来鱼种的入侵风险。[方法] 选取北京地区水库、湖泊和河流3种水体类型共33个采样点,于2020年6月10-17日开展水生态监测,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各样点的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和分析,对目前北京地区水生态系统中本地鱼种和外来鱼种进行分类汇总,并评估典型外来入侵鱼种的入侵风险。[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测到52种淡水鱼类,隶属于7目22科43属。首先,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主坐标PCOA分析和相似性ANOSIM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湖泊和河流3种水体类型的所有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水体类型中鱼类物种存在同质化现象。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3种水体类型的优势种绝大部分是交叠的,不同水体类型特有的优势种较少。但山区自然水体样点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高于城区各样点,表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等可能对北京市河流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其次,通过与历史记载比较,北京地区的本地鱼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本次检测到39种北京地区的本地原生鱼种,远远低于历史记载(83种)。此外,本次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外来鱼种的比例大大增加,共检测到13种外来鱼种。其中,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蟾胡鲶、加蓬胡鲶、饰妆铠弓鱼和坦噶尼喀口孵非鲫6种属于外来入侵鱼种。最后,借助FISK V2指标体系对外来入侵鱼类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上述6种外来入侵鱼种在北京地区均具有高入侵风险,可对当地物种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需密切关注其种群动态。[结论] 本研究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北京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开展调查,有助于了解现阶段北京地区鱼类资源的本底数据,同时为原生鱼类的保护和外来入侵鱼类的监管提供科学指导。

    • >植保聚焦
    • 蚜虫对设施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1, 30(3):230-23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3.012

      摘要 (376) HTML (234) PDF 1.25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蚜害等级危害对设施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设施蔬菜的科学防控、按质定价及制定蚜虫经济阈值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田间蚜虫量调查,进行蚜害分级,并测定不同蚜害等级下辣椒叶片和果实的SPAD值,采收后记录单株果数,称重,计算座果率及单株果重等产量指标;同时测定不同蚜害等级下辣椒果实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 当蚜害等级达III级及以上时,即可导致设施辣椒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明显下降,且随着蚜害等级增加,下降越显著。当蚜害等级达V时,辣椒叶片和果实的SPAD值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8.29%和29.49%,辣椒座果率比对照下降了21.28%,单株果重比对照下降了40.09%,且1、2级果数量明显减少;辣椒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5.66%、39.29%,可溶性蛋白含量略有下降,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 当蚜害等级为III级以上,即株虫量为50头以上时,辣椒产量、品质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当辣椒整株虫量达50头以上时要及时进行蚜虫防治。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