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1年第1期电子书

      2021, 30(1):0-0.

      摘要 (456) HTML (0) PDF 36.30 M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短评
    •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17.One biosecurity

      2021, 30(1):1-2,2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1

      摘要 (376) HTML (244) PDF 984.79 K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坛
    • 涉及基因操作的前沿生物技术风险及其法律法规应对

      2021, 30(1):3-1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2

      摘要 (498) HTML (254) PDF 1.52 M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涉及基因操作的前沿生物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并带动着生物产业迅猛发展。但对生命体的基因操作将带来生物安全和生命伦理的潜在风险,需要对相关研发活动进行监管。本文概括了涉及基因操作的前沿生物技术,综述了相关技术在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分析了各行业领域存在的生物安全及生命伦理风险,梳理了我国发布的有关风险防控的法律法规,并对下一步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 >综述论文
    • 昆虫普通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2021, 30(1):11-1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3

      摘要 (445) HTML (241) PDF 1.80 M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BPs)参与昆虫识别环境中气味信息的第一步反应,在调控昆虫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s)主要参与昆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或信息素的识别。本文总结了GOBPs基因的分子特征和生理功能,以及GOBPs基因在不同组织、性别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针对GOBPs与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s)在染色体上串联形成的GOBPs/PBPs亚家族基因簇,阐述了GOBPs基因的进化起源、扩增与丢失现象;梳理了昆虫GOBPs基因在虫情监测和害虫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GOBPs基因是未来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靶点。

    • 七星瓢虫基础研究现状

      2021, 30(1):20-2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4

      摘要 (756) HTML (249) PDF 1.39 M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七星瓢虫对蚜虫等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利用七星瓢虫进行控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本文就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对农药的反应以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综述:七星瓢虫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出现黄斑,温湿度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以成虫越冬,有滞育现象。七星瓢虫捕食性强,捕食对象较多,包括多种蚜虫、木虱、蚧虫、粉虱、蓟马、网蝽等,其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主要为HollingⅡ型,捕食效应受温度、光周期及其猎物密度与自身密度影响。七星瓢虫对农药有一定的选择性,农药对七星瓢虫捕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会导致其抗药性的产生。目前,七星瓢虫的饲养以昆虫材料为主,辅以人工饲料,采用低温储存,以卵卡作为商品出售。七星瓢虫的基础研究可为今后大规模运用于田间提供参考。

    • >生物入侵
    • 基于转录组的葡萄花翅小卷蛾三类解毒酶基因家族分析

      2021, 30(1):29-35,6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5

      摘要 (463) HTML (240) PDF 2.34 M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葡萄花翅小卷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一旦入侵我国,将会对我国葡萄产业和林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外主要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该虫。开展葡萄花翅小卷蛾转录组测序及体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三大解毒系的表达谱分析,可为葡萄花翅小卷蛾抗药性监测与抗药性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利用BGISEQ-500平台对葡萄花翅小卷蛾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从头组装获得unigene。[结果] 经数据组装并去冗余后共获得44360条unigene;通过与多个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共注释了28065条unigene,通过Nr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数量最多(26388条,59.49%),显示与棉铃虫的unigene同源性最高(24.11%)。基于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葡萄花翅小卷蛾有91条P450基因、31条CarE基因和22条GST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葡萄花翅小卷蛾的P450基因主要集中在clade 3和clade 4 2个分支,与鳞翅目近源种的CYP基因聚集在一起;CarE主要包括外源化合物解毒相关的酯酶及脂质转运和代谢酯酶;GST基因聚类主要包含Delta、Omega、Epsilon、Theta和Microsomal等亚家族。[结论] 本研究获得葡萄花翅小卷蛾转录组信息,鉴定了与葡萄花翅小卷蛾代谢抗性相关的基因,可为葡萄花翅小卷蛾杀虫剂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数据和参考。

    • 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核糖体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21, 30(1):36-4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6

      摘要 (503) HTML (230) PDF 1.95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遗传分化,确定其分类地位。[方法] 利用植原体核糖体蛋白(r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rpF1/rpR1对新疆轮台县托克逊县杏褪绿卷叶病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并对部分扩增片段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获得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rp基因片段大小为1196 bp,该片段包含部分rpS19以及rpL22rpS3基因的全部序列。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与16SrⅤ-rp亚组中的各代表性植原体的rp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5.7%~99.3%,其中与rpⅤ-C亚组的甜樱桃绿化植原体和枣疯病植原体的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及氨基酸相似性分别达到99.2%~99.3%和98.3%~98.4%。进一步虚拟RFLP分析,发现杏褪绿卷叶植原新疆分离物rp基因的酶切图谱与rpⅤ-C亚组成员相似性最高,但在MseⅠ、SspⅠTaqⅠ的酶切位点上存在差异。综上初步判断其可能属于16SrⅤ组(榆树黄化组)中的一个新rp亚组。[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的rp基因序列,确定了其分类地位,为杏褪绿卷叶病的早期诊断和检测提供了基础。

    • >转基因生物评价
    • 转基因玉米双抗12-5-21的抗虫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2021, 30(1):43-4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7

      摘要 (401) HTML (247) PDF 1.29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转cry1Ab/cry2Aj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杂交后代双抗12-5-21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的抗性及对目标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方法] 分别在6叶期和花丝期、6叶期、花丝期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进行田间人工接虫;自然条件下,收获期剖秆调查双抗12-5-21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在玉米5叶期分别喷施推荐剂量中剂量及2、4、6倍中剂量草甘膦,药后1、2、4周调查玉米受害情况。[结果] 6叶期及花丝期,双抗12-5-21受亚洲玉米螟为害的虫害平均级值分别为1.12和1.07;6叶期,双抗12-5-21受黏虫为害的虫害平均级值为1.32;花丝期,双抗12-5-21受棉铃虫为害的虫害平均级值为0.02。双抗12-5-21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抗性均达高抗水平。收获期剖秆结果显示,双抗12-5-21蛀孔数、活虫数及受害株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玉米,对鳞翅目害虫控制效果达90%以上。喷施中剂量草甘膦,双抗12-5-21完全无受害症状;喷施2、4倍中剂量草甘膦后1周,双抗12-5-21表现轻微药害,2周后玉米完全无受害症状;双抗12-5-21喷施6倍中剂量的草甘膦后2周,受害率由1周的36.00%降为8.00%,新生叶片正常,4周后双抗12-5-21生长完全恢复正常,株高未受影响。[结论] 转基因玉米双抗12-5-21田间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的抗性均达高抗;双抗12-5-21能够耐受4倍中剂量草甘膦。

    • >农用化学品
    • 丁氟螨酯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1, 30(1):50-5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8

      摘要 (373) HTML (249) PDF 1.37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丁氟螨酯是一种新型酰基乙腈类非内吸性杀螨剂,对害螨的各个螨态都有很高活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评价了丁氟螨酯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合理用药和二斑叶螨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浸叶法测定丁氟螨酯对二斑叶螨成螨与卵的致死中浓度、雌成螨产卵量、各螨态存活率以及各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 经丁氟螨酯处理后,二斑叶螨日均产卵量和总产卵量下降,各螨态发育历期延长;LC70、LC50、LC30剂量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每雌日均产卵量为(2.09±0.17)、(3.02±0.22)、(3.39±0.13)粒,每雌总产卵量为(29.29±2.31)、(42.32±3.01)、(47.41±1.77)粒,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P<0.05,df=3);不同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卵后,各螨态发育历期的延长程度不同,但成功孵化的卵能完成发育历期,LC70剂量延长卵历期至(4.45±0.07) d、前若螨历期至(2.75±0.04) d、后若螨历期至(2.61±0.05) d和总历期至(12.53±0.18) d,LC50剂量延长前若螨历期至(2.52±0.08) d、后若螨历期至(2.67±0.09) d和总历期至(12.22±0.18) d,LC30剂量延长前若螨历期至(2.45±0.06) d和总历期至(11.53±0.08) d,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P<0.05,df=3)。[结论] 丁氟螨酯能对二斑叶螨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降低二斑叶螨的产卵能力,抑制卵孵化,延长发育历期,从而降低二斑叶螨种群的发育速率,对该螨的种群控制有积极意义。

    • 甲酸乙酯与异硫氰酸甲酯混用熏蒸菜豆象的最优配方

      2021, 30(1):56-6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09

      摘要 (369) HTML (234) PDF 1.20 M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甲酸乙酯与异硫氰酸甲酯混用对菜豆象成虫的熏蒸效果及防治最优化配方。[方法] 采用广口瓶密闭熏蒸法,在测得甲酸乙酯、异硫氰酸甲酯LC50值的基础上,应用二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根据拉格朗日求极值原理求取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均达到要求的最优化配方。[结果] 2种药剂对菜豆象成虫的毒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异硫氰酸甲酯的杀虫效果较强(LC50值为0.667 mg·L-1),甲酸乙酯的杀虫效果次之(LC50值为20.59 μL·L-1);通过二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可得一个二次多项式,再根据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求得混配液中甲酸乙酯的用药量为102.702 μL,异硫氰酸甲酯的用药量为3.0263 mg。[结论] 当甲酸乙酯与异硫氰酸甲酯比例为33.94:1时,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且杀虫效果最佳。

    • >风险评估
    • 椰子叶螨Aceria (Eriophyes) guerreronis对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性分析

      2021, 30(1):61-64,7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10

      摘要 (430) HTML (250) PDF 2.30 M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刺吸式害虫椰子叶螨对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为该虫的检验检疫和应急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从椰子叶螨的国内外发生现状、潜在危害性、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定殖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椰子叶螨危害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 椰子叶螨个体较小、传播方式多样、检疫和灭除难度较大,根据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及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统计,该虫风险值评价指标体系R值为1.80,结合我国外来物种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结论] 椰子叶螨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对我国椰子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需从检疫管理、检测及防控技术引进与研发等方面制定针对椰子叶螨的风险管理措施。

    • 基于集合模型的草地贪夜蛾的潜在分布预测

      2021, 30(1):65-7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11

      摘要 (729) HTML (251) PDF 1.95 M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世界范围和我国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等作物的危害。[方法] 采用生态位模型集合预测方案,结合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玉米种植密度模拟,对世界范围和我国草地贪夜蛾潜在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 世界范围内玉米的密集种植区已完全被草地贪夜蛾的潜在分布区所覆盖,这些适生区内的玉米受到草地贪夜蛾的威胁,需重点防控,非玉米种植的适生区内应监测草地贪夜蛾对非玉米类农作物的侵害。在我国,华北平原春播玉米区和黄淮平原夏播玉米区属于草地贪夜蛾的高风险区,其次为东北三省和西南密集种植区,南方丘陵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受草地贪夜蛾的影响相对较小,各地区受草地贪夜蛾威胁程度不同,应有区别地进行防控。我国东南和华南地区是草地贪夜蛾高适生区,这些非玉米密集种植区应监控草地贪夜蛾对非玉米类农作物的影响。[结论] 基于集合模型预测,将草地贪夜蛾的潜在分布和玉米种植密度整合分析可以加深对二者空间分布的整体认识,利于草地贪夜蛾风险分析和综合防治。

    • >技术前沿
    •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计算薇甘菊锈病的相对病斑面积

      2021, 30(1):72-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1.01.012

      摘要 (471) HTML (249) PDF 1.35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定量评估薇甘菊柄锈菌对薇甘菊的防控效果,研发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高效、准确的薇甘菊叶片相对病斑面积的计算方法。[方法] 利用图像识别、网格法、复印称重法3种相对面积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薇甘菊感染柄锈菌后的相对病斑面积,并结合以手动分割的结果作为标准,计算各方法的绝对准确率和绝对误差并作为评价指标,最终对3种相对病斑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展系统、科学的评估。[结果] 与网格法、复印称重法相比,基于超绿和超红算法分割病斑的图像识别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出薇甘菊锈病病斑的相对面积,其绝准确率均值达到98%以上,绝对误差率均值仅有1.81%,处理一张4608×3456像素彩色图像只需要45.77 s。[结论] 与传统的病斑面积计算方法相比,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将病斑区域与健康区域分割,并准确地计算相对病斑面积。

    • >简讯
    • List of reviewers,2020

      2021, 30(1):78-78.

      摘要 (313) HTML (228) PDF 678.86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