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0年第3期电子书

      2020, 29(3):0-0.

      摘要 (419) HTML (0) PDF 29.50 M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论文
    •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和对策

      2020, 29(3):157-16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1

      摘要 (748) HTML (236) PDF 1.71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来物种入侵已经威胁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影响农林牧渔业生产,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是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入侵物种防控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生物入侵威胁与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近800种,已确认入侵农林生态系统的有638种,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外来生物入侵发生并带来危害,半数以上县域都有入侵物种分布,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本文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及防控进行梳理发现,从国家层面立法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成为主流,制定长期防控战略并增加投入是入侵物种防控成功的关键。近些年,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方面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完成了重点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开展了局部地区的防控措施,积极推动立法工作。根据国外生物入侵防治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本底调查和启动重大防控工程等,为我国外来侵入生物的防控提供借鉴。

    • 中国重要检疫性实蝇的全球分布和入侵情况

      2020, 29(3):164-16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2

      摘要 (1091) HTML (253) PDF 1.57 M (1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蝇是重要的蔬菜瓜果害虫。本文重点概述入侵中国实蝇的寄主植物、原产地、首次发现时间、入侵地、国内外分布和入侵扩散途径,全面整理重要检疫性实蝇的全球分布和入侵情况,同时根据全球重要检疫性实蝇的分布情况为警惕和预防实蝇入侵我国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指出,领土相邻是实蝇入侵我国的重要条件:入侵中国的实蝇原产地是中国的邻国日本、印度和泰国,最早发现地是中国的沿海和沿边地区,分别为中国台湾、广西、云南和新疆吐鲁番。寄主植物的种类数量与实蝇的分布范围正相关:橘小实蝇和瓜实蝇是多食性昆虫,分别危害305和61种植物,分别在全球83和58个国家均有发生。枣实蝇、蜜柑大实蝇和黑颜面实蝇是寡食性昆虫,只危害同属植物,仅入侵原产地周边的些许国家。随着国际瓜果贸易交流频繁,全球重要的检疫实蝇由原产地国家逐渐向周边国家扩散,其中油橄榄实蝇、桃果实蝇、埃塞尔比亚寡鬓实蝇、黑樱桃实蝇和苹果实蝇已经入侵至我国周边国家,需要警惕和预防其从沿边省份入侵我国。加强检疫和管理是防治实蝇入侵和扩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对世界上重大检疫实蝇的入侵风险评估、防控对策、分子鉴定和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 葡萄花翅小卷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2020, 29(3):170-17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3

      摘要 (564) HTML (252) PDF 1.44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葡萄花翅小卷蛾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具有多食性、多化性等生物学特点,抗逆能力极强。该虫起源于欧洲,现已入侵全球多个国家。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取食葡萄花序、幼果和成熟果实,给葡萄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其危害有利于真菌的侵入,导致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大量发生,从而造成葡萄腐烂。由于该虫入侵风险极高,已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外对葡萄花翅小卷蛾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由于长期大量且不合理地使用化学杀虫剂,葡萄花翅小卷蛾已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研究总结了葡萄花翅小卷蛾的抗性测定方法、抗性现状及其抗性机理,同时结合国外葡萄花翅小卷蛾抗性和防治相关研究,提出该虫抗性治理策略,并对我国预防该虫的入侵提出建议。

    • 水盾草入侵机制及防治对策

      2020, 29(3):176-180,19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4

      摘要 (481) HTML (273) PDF 1.32 M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难题之一,成为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共同挑战。水盾草作为一种流行的观赏水草,原分布于美洲中部,伴随人类商业、运输等活动迁移到世界各地,现已成功入侵了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也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广泛分布。本文介绍了水盾草的生态习性、危害、入侵成因、防治与管理等方面,从生物学特征和生境分析其入侵机制。由于很强的繁殖扩散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特性,水盾草一旦定居,即迅速生长,争夺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对入侵区域的环境、生物、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适宜的气候条件、空生态位资源是水盾草入侵的外部环境因素。目前,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方法用于管理水盾草,但治理效果不一,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手段,重复干预以达到管控的目的。为防止水盾草在我国大面积泛滥,亟需开展基础研究,科学预测;针对可能入侵水域,研究提出早期发现和快速响应的综合管理措施,科学治理和管理水盾草。

    • >研究论文
    • 水稻生育期对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空间格局影响及抽样技术

      2020, 29(3):181-19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5

      摘要 (491) HTML (243) PDF 1.23 M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四川省西南浅丘稻区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获取准确稻水象甲虫情调查资料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整水稻播栽时间,错开2组试验田水稻的生育期,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和频次卡方检验法分析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水稻生育期对空间聚集特性的影响,并对田间序贯抽样技术和抽样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田块稻水象甲成虫平均密度为0.48~5.83头·丛-1,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种群密度较低时,其聚集由环境因素引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其聚集为其自身的聚集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当稻水象甲成虫防治指标为1头·丛-1时,Iwao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n±1.96√2.286n,结合Kuno序贯抽样模型建立了用于田间抽样的复序贯抽样图。[结论] 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

    • 瓜实蝇2种蛹寄生蜂生防潜能比较

      2020, 29(3):191-194,2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6

      摘要 (554) HTML (260) PDF 1.39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蝇蛹俑小蜂与蝇蛹金小蜂对瓜实蝇的控制潜能。[方法] 采用非选择性实验测定蝇蛹俑小蜂与蝇蛹金小蜂对瓜实蝇蛹的寄生效能、繁殖能力,并研究覆土厚度对2种寄生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 2种寄生蜂对瓜实蝇的寄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蝇蛹金小蜂的平均单雌产后代数比蝇蛹俑小蜂的多,分别为30和23头。土壤厚度显著影响2种寄生蜂的寄生效能,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2种寄生蜂对瓜实蝇蛹的寄生率均显著下降,但蝇蛹金小蜂的寄生率下降更为迅速;蝇蛹俑小蜂最深可寄生8 cm土壤下的瓜实蝇蛹,而蝇蛹金小蜂在土壤厚度达到3 cm时就不能完成寄生。[结论] 蝇蛹俑小蜂较蝇蛹金小蜂更适合应用于瓜实蝇蛹的生物防治。

    • Bt蛋白Vip3Aa19、Cry1Ab和Cry1Ah对玉米蚜的效应评价

      2020, 29(3):195-20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7

      摘要 (519) HTML (243) PDF 1.60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转基因玉米表达的3种Bt蛋白对非靶标害虫玉米蚜的影响效应,为农田生态系统中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在玉米蚜全纯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Bt蛋白Vip3Aa19、Cry1Ab和Cry1Ah饲养玉米蚜,并以PBS缓冲液或Na2CO3溶液为阴性对照,添加酪蛋白(casein,CS)为中性对照,添加印楝素(neem oil)为阳性对照,比较分析Bt蛋白等各处理对玉米蚜存活率、发育历期、有翅蚜率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印楝素(Neem-L)处理后玉米蚜半数个体生存时间(ST50)为3.2~4.0 d,高浓度印楝素(Neem-H)处理后,玉米蚜在第4天全部死亡,这2个处理均没有子代若蚜产生。添加Bt蛋白和CS对玉米蚜的生存时间没有显著影响,ST50在8.3~9.6 d之间。与阴性对照相比,3个Bt蛋白和CS处理的若蚜期显著短1.0~2.9 d,产出的下一代若蚜数显著增多。Vip3Aa19、Cry1Ab以及CS处理后,有翅蚜比例显著高于其阴性对照。[结论] 饲料中分别添加3种Bt蛋白Vip3Aa19、Cry1Ab和Cry1Ah对玉米蚜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具有与添加CS等同提高饲料营养质量的效果;与阴性对照相比,添加3种Bt蛋白对玉米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 桉小卷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2020, 29(3):202-2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8

      摘要 (526) HTML (291) PDF 2.04 M (1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桉小卷蛾是桉树、番石榴等林木和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确定桉小卷蛾成虫触角上的感器对寻找生存环境及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起的作用,研究了桉小卷蛾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桉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结果] 桉小卷蛾雌、雄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的外侧面覆盖有鳞片;雄性触角略短于雌虫,且鞭节近1/4处有一凹陷。共发现7种感器,即鳞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刺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结论] 桉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种类、分布、数量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有差异。建议应用气相-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和触角电位EGA等技术进一步解析触角感器的功能。

    • 广东和广西地区柑橘木虱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2020, 29(3):209-2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09

      摘要 (522) HTML (240) PDF 1.26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广东和广西地区柑橘木虱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明确柑橘木虱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为研究内生细菌与柑橘木虱互作、筛选潜在的共生控制候选细菌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虫体捣碎和涂布平板法分离柑橘木虱内生细菌,在线BLAST分析菌株的16S rDNA序列,鉴定内生细菌的种属,并构建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韦恩图。[结果] 共获得114株柑橘木虱内生细菌,归为细菌界的3个门的15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59株为优势菌群,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1.75%;假单胞菌属14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12.28%;泛菌属10株,占分离细菌总数的8.77%;其他细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27.19%。[结论] 芽孢杆菌属细菌广泛分布在两广地区的柑橘木虱体内,值得作为潜在的候选细菌进行共生控制柑橘木虱的研究。

    • HPLC-MS/MS法对琯溪蜜柚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测定及套袋对残留量的影响

      2020, 29(3):217-22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10

      摘要 (480) HTML (242) PDF 1.41 M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吡唑醚菌酯在琯溪蜜柚上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套袋对残留量的影响,对其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在蜜柚上进行施药,设置2种施药剂量,分套袋和无套袋2种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残留检测。[结果] 吡唑醚菌酯在1~500 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检出限为0.7 μg·kg-1。在2、50、1000 μg·kg-1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83.8%~10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9.1%,该方法能够满足检测要求。吡唑醚菌酯在蜜柚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套袋处理的半衰期(T1/2)为5.10~5.26 d,无套袋处理的T1/2为4.48~4.79 d。[结论] 吡唑醚菌酯套袋处理的半衰期略长于无套袋处理的半衰期,但施药后65 d在蜜柚中均没有检出吡唑醚菌酯残留。

    • 洞庭湖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2020, 29(3):222-22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11

      摘要 (553) HTML (258) PDF 957.08 K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入侵植物分布规律及其危害,对洞庭湖区入侵植物区系、种类组成、类型、生活型和原产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标本、查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洞庭湖区外来入侵植物共有86种,隶属于24科64属,原产于美洲的有51种,占总数的58.6%,双子叶植物有21科53属73种,单子叶植物仅有5科12属13种,草本植物共84种,占97.6%,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主要为世界广布;入侵植物属的区系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广布为主。[结论] 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种类较多、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多样、区系成分复杂且危害严重,应根据入侵现状对洞庭湖区外来入侵植物采取相应的的防治措施。

    • 福州市公园外来入侵植物初步调查与分析

      2020, 29(3):229-23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3.012

      摘要 (611) HTML (241) PDF 855.68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福州市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分析其原产地及入侵等级等情况,能够为福州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防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福州市4个区49个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频度、危害程度(入侵等级)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福州市所有公园内均有入侵植物分布,目前有入侵植物66种,隶属25科,其中菊科、豆科、苋科3个科为优势科,共计33种(占50.00%);从来源上看,大多数原产于美洲,其次是非洲、欧洲、亚洲;以草本植物为主,共有55种(占83.30%);从入侵频度看,入侵频度超过50%的入侵植物有7种,其中小蓬草的频度最高,为87.76%;从入侵等级来看,其中恶性(1级)入侵植物16种,严重(2级)入侵植物14种,局部(3级)入侵植物12种,一般(4级)入侵植物11种,有待观察类(5级)13种。[结论] 当前福州市公园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比较严重,应当加强该区域的入侵植物监测与预警,防止入侵植物扩散从而造成重大生态危害。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