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0年第1期电子书

      2020, 29(1):0-0.

      摘要 (762) HTML (0) PDF 47.23 M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论文
    • 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0, 29(1):1-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1

      摘要 (755) HTML (220) PDF 1.47 M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害虫大发生时,需使用化学农药来进行有效控害,但化学农药会对捕食性天敌的生存造成影响。因此,了解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有利于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关系。大部分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有的为促进作用。在农药的干扰下,多数捕食性天敌的信息识别能力会降低,少部分会通过提高雄虫接收性信息素的能力或增加雌虫性信息素的释放来诱导求偶行为、增加交配频率。有的杀虫剂会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及捕食功能,部分杀虫剂会直接使其捕食功能模型由Holling-Ⅱ型转变为Holling-Ⅰ型。在农药胁迫下,捕食性天敌会产生抗药性,其解毒酶活性升高、保护酶活性改变及靶标部位敏感性下降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研究在协调害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推进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 检疫性有害生物李痘病毒生物学特性及预防控制技术

      2020, 29(1):8-1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2

      摘要 (788) HTML (230) PDF 1.58 M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李痘病毒最早发现于欧洲东部的保加利亚,是一种严重危害核果类果树的病毒,为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泛非植物检疫理事会和北美植物保护组织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于2007年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李痘病毒主要通过寄主植物繁殖材料(种苗、砧木、芽条等)的贸易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或借助带毒媒介蚜虫进行短距离扩散。截至2018年,李痘病毒已在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我国于2004年在湖南发现其危害杏树。本文从李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扩散途径、诊断检测方法及预防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防止其再次入侵和进一步传播扩散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利用mtCOI PCR-RFLP技术鉴别草地贪夜蛾与其他3种形态相近昆虫

      2020, 29(1):16-2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3

      摘要 (845) HTML (214) PDF 1.87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粘虫常混合发生,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不能快速鉴别出该虫,当前亟需快速鉴别该虫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粘虫mtCOI基因序列的酶切位点,根据目的片段设计上游引物并进行PCR-RFLP验证。[结果] 草地贪夜蛾个体在mtCOI片段的556~561 bp处均存在Sbf I内切酶酶切位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均无Sbf I酶切位点。草地贪夜蛾PCR产物经过Sbf I内切酶酶切,可出现420 bp左右的特征带,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种群均不能被Sbf I内切酶酶切。[结论] 基于新设计引物扩增的mtCOI片段的PCR-RFLP方法可有效鉴别草地贪夜蛾与其他3个形态相近昆虫,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快速鉴别提供了方法。

    • 马铃薯甲虫结节性硬化复合物基因LdTSC1LdTSC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2020, 29(1):23-3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4

      摘要 (818) HTML (218) PDF 4.10 M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RNAi技术明确马铃薯甲虫TOR上游的关键信号集成节点及类胰岛素信号通道下游基因结节性硬化复合物TSC1TSC2的功能。旨在为探明马铃薯甲虫类胰岛素信号转导提供更多理论支持。[方法] 在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获取马铃薯甲虫LdTSC1/2序列,分别利用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基因的完整性和系统发育关系;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观察该基因的调低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长发育、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 克隆得到马铃薯甲虫TSC1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白蜡窄吉丁直系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自展一致度为100%,聚为一支;TSC2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白蜡窄吉丁和赤拟谷盗的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自展一致度为100%,聚为一支。通过分别喂食2龄幼虫LdTSC1/2的dsRNA能有效降低靶标基因的表达量,幼虫出现体重减轻,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下降,葡萄糖的吸收转化效率降低,海藻糖含量升高和甘油三酯均减少。[结论] 下调2龄幼虫LdTSC1/2的表达量,导致试虫出现抑制了糖脂代谢、脂肪体减少、体重减轻以及发育延迟;结果表明LdTSC1/2调控了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糖脂代谢过程,显著影响幼虫化蛹和蜕皮过程。

    • 伴生细菌在入侵种桉树枝瘿姬小蜂克服桉树抗性中的作用

      2020, 29(1):31-3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5

      摘要 (1266) HTML (227) PDF 1.71 M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桉树枝瘿姬小蜂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主要危害桉属树种的外来有害生物。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中国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伴生细菌在桉树枝瘿姬小蜂成功定殖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不同抗性品系桉树的次生代谢物质黄酮和单宁的含量以及易感品系桉树在枝瘿姬小蜂危害前后的含量变化。通过体外抑菌和化学物质降解实验,探究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伴生细菌对抗虫性物质黄酮和单宁的耐受性及降解能力。[结果] 抗性品系桉树的黄酮和单宁的含量明显高于易感品系,易感品系在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黄酮和单宁的含量显著提高;高浓度的黄酮和单宁会抑制桉树枝瘿姬小蜂伴生细菌的生长,在中低浓度黄酮和单宁的条件下,主要伴生细菌能够适应,并继续繁殖;桉树枝瘿姬小蜂伴生细菌具有一定的降解黄酮和单宁的能力,其中细菌Staphylococcus cohnii降解黄酮的能力比Pseudomonas geniculate稍强,而Bacillus wiedanniiSerratia macescens对单宁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结论] 桉树枝瘿姬小蜂侵染桉树后,可以诱导桉树产生抗性,桉树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质来抵御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危害,而桉树枝瘿姬小蜂部分伴生细菌可降解桉树次生代谢物质来帮助小蜂克服植物抗性完成定殖。

    • 二疣犀甲对油棕、椰子的风险性分析及防控策略

      2020, 29(1):39-4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6

      摘要 (821) HTML (204) PDF 1.92 M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疣犀甲是危害椰子、油棕等木本油料作物的重要害虫,本文从形态学、生物学、分布及危害等不同方面对该虫进行了阐述,并对其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二疣犀甲的R值为2.0,属于高风险有害生物。同时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事操作及检验检疫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制定了二疣犀甲的综合防控策略,为该虫的危害评价和防护技术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 警惕一种潜在的入侵性有害生物多孔曼粉蚧

      2020, 29(1):44-4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7

      摘要 (995) HTML (216) PDF 1.69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北京口岸从泰国进口的红毛丹果实表皮中检出活体粉蚧的种类及其分类地位、分布、潜在入侵危害性等情况。[方法] 通过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截获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该粉蚧为多孔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multipori(Takahashi,1951),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蔓粉蚧属Maconellicoccus。同时详细介绍了该粉蚧的形态特征,以及我国口岸对曼粉蚧属的截获情况,讨论了多孔曼粉蚧的检疫意义。[结论] 口岸应对该虫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针对该虫的检疫措施,严防该虫入侵我国。

    • 广西凭祥口岸首次截获有害生物台湾坡天牛Pterolophia formosana

      2020, 29(1):48-50,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8

      摘要 (1026) HTML (217) PDF 1.24 M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台湾坡天牛一般随着木制品及包装制品进行远距离传播入境。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有分布,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见该虫的发生报道。2019年5月凭祥口岸从来自越南的相思木板上截获了台湾坡天牛,为我国大陆首次截获。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进行台湾坡天牛种类鉴定。台湾坡天牛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其鞘翅基部具明显的黑褐色宽横带。通过入侵可能性分析,来自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的台湾坡天牛入侵我国大陆地区的可能性很大。台湾坡天牛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定殖和扩散风险很大。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应对进境的木制品及包装加强检验检疫。

    • 氮磷汇入驱动下的河流轮虫群落演替

      2020, 29(1):51-5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09

      摘要 (761) HTML (206) PDF 2.59 M (1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解析污染条件下河流生物区系的演替过程及机制,可以为生物多样性减少提供诊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以对污染具有指示作用的轮虫类群为研究对象,选择覆盖京津冀地区的、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北三河水系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该区域富营养化相关水质参数和轮虫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在解析污染物排放导致的河流水体水质差异和轮虫群落组成差异的基础上,阐明导致轮虫群落演替的关键污染因子。[结果] 水体水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河流与东部诸河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境条件,其氮、磷指标(包括总氮、溶解性总氮、总磷、溶解性总磷及活性磷)浓度显著增加。轮虫群落的分析结果表明,与东部诸河相比,西部河流的物种数目、生物个体数、物种丰度及香农威纳指数均显著降低,且群落组成显著差异。群落-环境相关分析显示,总氮、溶解性总氮、总磷、溶解性总磷、活性磷以及氨氮是导致群落显著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 北三河水系西部河流的氮、磷含量显著高于东北部河流;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北三河水系西部河流比东部河流物种丰度、生物量均显著减少,同时群落组成也显著改变,高耐污型物种出现。氮、磷元素的输入是导致轮虫群落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

    • 安徽省外来植物入侵状况分析

      2020, 29(1):59-6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10

      摘要 (803) HTML (208) PDF 4.74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入侵植物的现状,明确分布格局对制定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查分析了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种属、来源地、引入途径、入侵时间、入侵生境以及各市(地区)的分布状态。[结果] 1.安徽省共有入侵植物158种,共计102属40科,其中菊科植物最多为25属36种,占安徽省入侵植物总数的22.8%。2.安徽省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共98种,占总种数的57.7%;60.1%的入侵植物(95种)为有意引入,其余均为无意引入;69.9%的入侵植物于近现代(1840年之后)入侵安徽。3.入侵植物中75.5%分布于"道路旁,荒地生态系统""森林、灌木"、"内陆水域、湿地"、"草地、城市绿地"、"农田、耕作用地"等5种生境中。4.不同的地区入侵植物的分布存在差异,芜湖市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占总全省的78.5%,其次为黄山市(77.5%)和合肥市(76.6%),亳州市(62.7%)入侵植物的种类最少。[结论] 安徽省入侵种数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各城市入侵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均属易受入侵环境,应加强监管,及时对入侵外来种进行治理。

    • Bt抗虫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020, 29(1):69-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20.01.011

      摘要 (654) HTML (205) PDF 2.47 M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转基因作物秸秆或残茬还田可能对土壤养分特性造成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抗虫水平Bt棉花和常规棉花(泗棉3号)为研究材料,分别在经过一、二个生长周期后将秸秆机械粉碎后原位还田,40 d后测定分析土壤中Bt蛋白含量及肥力相关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 Bt棉秸秆还田后,所有品种棉花土壤中Bt蛋白含量与还田前无显著增加,且转Bt基因棉与非转基因棉还田对土壤Bt蛋白含量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同时,棉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升土壤pH值;增加幅度在不同抗虫水平Bt棉花间及与非转基因常规棉花品种间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提升与Bt棉的抗虫水平无关。"转Bt基因"不成为Bt棉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其秸秆还田不会对土壤肥力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可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秸秆原位还田简单、无害又提升肥力,有条件作为转Bt基因植物秸秆无害化处理的理想方式。

    • >简讯
    • List of reviewers,2019

      2020, 29(1):78-78.

      摘要 (584) HTML (0) PDF 725.92 K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