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9年第3期电子书

      2019, 28(3):0-0.

      摘要 (612) HTML (0) PDF 42.37 M (1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论文
    • 昆虫抗药性产生机制

      2019, 28(3):159-16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1

      摘要 (823) HTML (217) PDF 1.19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杀虫剂是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随着杀虫剂长期和广泛的使用,昆虫种群对各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产生了抗药性,如何克服昆虫的抗药性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借助基因组测序和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对昆虫抗药性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取得诸多重要的突破,为害虫抗性的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常见杀虫剂的历史沿革及作用机理切入,从靶标抗性、代谢抗性和穿透抗性3个方面阐述了杀虫剂抗性产生的机制:杀虫剂作用位点的突变降低了靶标与杀虫剂的亲和力,细胞色素P450酶系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系的激活增加了杀虫剂的降解,表皮结构成分的变化和ABC转运蛋白的增加有效阻挡了杀虫剂的渗入。利用基因操作手段或抑制剂,对上述3种抗性机制的关键步骤进行调控可能成为未来杀虫剂抗性控制的新策略。

    • 昆虫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19, 28(3):170-17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2

      摘要 (776) HTML (242) PDF 923.89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体内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与其宿主昆虫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昆虫体内微生物多样性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影响昆虫体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因素。体内微生物多样性除与昆虫种类相关外,还与昆虫自身因素(性别、发育龄期和种群)、生态因子(食物、温度、CO2浓度和辐照)以及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方面密切相关。

    • 入境台湾果蔬3种重要有害生物的危害与防控

      2019, 28(3):177-18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3

      摘要 (795) HTML (211) PDF 670.45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绕入境台湾果蔬涉及的重要有害生物,在收集文献资料基础上,从传入和扩散、传入后的危害以及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区预测等3个方面阐述了橘小实蝇、三叶草斑潜蝇和螺旋粉虱在中国大陆的灾变过程。橘小实蝇、三叶草斑潜蝇和螺旋粉虱等3种有害生物相继传入台湾之后,分别经历了22年、17年和8年时间又相继传入中国大陆,且两者相距时间有缩短的趋势。橘小实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传入大陆后,得到迅速扩散蔓延,给大陆果蔬生产和贸易造成重大影响;而螺旋粉虱目前分布局限在海南,并在局部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台湾发生的有害生物在中国大陆均有较大范围的适生区,即便是已传入数十年的橘小实蝇,因气候等条件的变化,其在中国适生区也在扩大之中。根据分析结果,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口岸查验和检疫、入侵害虫的监测与防控等方面提出有效管控入境台湾果蔬有害生物的对策措施。

    • >研究论文
    • 拟松材线虫纤维素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

      2019, 28(3):181-18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4

      摘要 (682) HTML (228) PDF 1.22 M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拟松材线虫是否分泌纤维素酶以及纤维素酶与其致病力的关系。[方法]对拟松材线虫的不同致病性种群以及松材线虫的虫体蛋白提取液、分泌液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定量测定,比较群体间纤维素同工酶谱型差异。[结果]拟松材线虫也含有纤维素酶,并向体外分泌;且不同致病性种群的纤维素酶活性与其致病性有一定相关性,致病性越强纤维素酶活性越强。[结论]纤维素酶活性大小是导致拟松材线虫不同种群间致病性差异的重要原因,这对于全面认识松树线虫萎蔫病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 甲维盐对斜纹夜蛾幼虫肠道细菌的影响

      2019, 28(3):189-19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5

      摘要 (743) HTML (208) PDF 1.27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斜纹夜蛾幼虫属杂食性、高食量的害虫,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经甲维盐处理后的斜纹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进行比对,研究肠道共生菌群受毒剂刺激后的代谢变化,探讨菌株的自身代谢与甲维盐的作用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对取食甲维盐和未取食甲维盐的斜纹夜蛾幼虫中肠细菌的16S rRNA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对比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肠杆菌属、根瘤菌属在斜纹夜蛾的肠道中占优势地位,经过甲维盐处理后两者的丰度大幅下降。沙雷氏菌属和黄单胞杆菌属在处理后减少到几乎为零,相反,原先不占据优势的棒状杆菌属和甲醇杆菌属,处理后丰度明显上升。[结论]甲维盐处理后的优势菌群以及丰富度均发生变化,表明斜纹夜蛾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与甲维盐毒理机制有关。

    • Cry2Ab蛋白对龟纹瓢虫的安全性研究

      2019, 28(3):195-19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6

      摘要 (786) HTML (221) PDF 743.08 K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是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Cry2Ab蛋白对龟纹瓢虫的影响,对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Cry2Ab蛋白对龟纹瓢虫发育历期、成虫体重、雌雄比例及体内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结果]与蔗糖对照组相比,Cry2Ab蛋白对龟纹瓢虫不同龄期的发育历期、成虫体重和雌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对体内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Cry2Ab蛋白对龟纹瓢虫的生长发育及代谢无显著影响。

    • 中国新发现外来入侵害虫——南美番茄潜叶蛾(鳞翅目:麦蛾科)

      2019, 28(3):200-20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7

      摘要 (1073) HTML (217) PDF 937.50 K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露地鲜食番茄上发现一种鳞翅目害虫,以幼虫潜食叶肉、蛀食果实,经鉴定为南美番茄潜叶蛾。该害虫原产南美洲的秘鲁,2006年入侵欧洲的西班牙,截至2017年5月,已在南美洲、欧洲、非洲、中美洲和亚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严重危害鲜食番茄、加工番茄和樱桃番茄/圣女果,产量损失最高可达80%~100%。本文提供了南美番茄潜叶蛾的危害情况及主要形态鉴定特征,提出了防范其进一步扩散危害的措施建议以及今后应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检疫、发生分布调查、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天敌资源挖掘利用等,以为积极应对南美番茄潜叶蛾对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威胁提供参考。

    • 海南发现新入侵害虫——橘绵粉虱Aleurothrixus floccosus(Maskell)

      2019, 28(3):204-20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8

      摘要 (893) HTML (208) PDF 1.30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橘绵粉虱是一种危险性的入侵生物,已于2018年11月在我国海南文昌的番石榴上发现。本文记述了橘绵粉虱各虫态的形态特征、野外鉴别特征,并列出了其分布及重要寄主植物,附有彩色生态照片。由于橘绵粉虱是柑橘类的重要害虫,具有向中国大陆扩散的可能性,我国南方柑橘产区应密切关注此虫动态。

    • 中国进境水果携带粉蚧疫情分析(2013-2016)

      2019, 28(3):208-21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09

      摘要 (754) HTML (202) PDF 708.12 K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和进口大国。水果是最容易携带虫害的产品之一,粉蚧是口岸水果检疫过程中常发现的害虫类群,中国口岸每年从进境水果截获大量粉蚧。通过分析中国进境水果携带粉蚧疫情,可为一线口岸检疫查验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开展产地检疫和口岸监测提供依据,以防止危险性粉蚧的传入,保障中国水果生产安全,促进国际水果贸易健康发展。[方法]通过FAO网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收集中国进境水果贸易数据及其携带粉蚧疫情,统计分析了中国水果进口贸易情况、粉蚧截获情况以及截获粉蚧的种类、来源地、截获口岸和寄主。[结果]2013-2016年,中国口岸从进境水果上截获的昆虫中粉蚧科昆虫截获量最大,占47.31%;其中截获量前十的粉蚧种类为杰克贝尔氏粉蚧、木槿曼粉蚧、双条拂粉蚧、大洋臀纹粉蚧、南洋臀纹粉蚧、柑橘棘粉蚧、甘蔗簇粉蚧、康氏粉蚧、菠萝灰粉蚧和李比利氏灰粉蚧;而这些有害生物的主要来源地为越南和泰国;粉蚧的主要截获口岸为广西、深圳和云南;而火龙果、榴莲、龙眼和山竹是截获粉蚧最多的进境水果。[结论]中国进境水果粉蚧疫情与水果的贸易量和贸易方式、输出国有害生物发生和检疫除害处理措施、口岸关注度和能力建设等情况相关。

    • 入境台湾蔬菜有害生物口岸检疫

      2019, 28(3):213-2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10

      摘要 (757) HTML (187) PDF 652.29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台湾蔬菜有害生物的入境风险,阐明加强口岸检验检疫的对策措施。[方法]对全国口岸2014-2019年6月台湾新鲜蔬菜和蔬菜种子的入境口岸、截获的有害生物及寄主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入境台湾新鲜蔬菜仅有3批次,均没有截获疫情。入境台湾蔬菜种子截获各类有害生物48种496种次,其中真菌454种次,病毒2种次,细菌1种次,害虫2种次,杂草37种次,携带土壤1种次。[结论]入境台湾蔬菜种子携带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但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集中,应加强入境台湾蔬菜口岸检验检疫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法规宣传、了解疫情动态、强化检疫工作等。

    • 河北地区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本地种苍耳光合特性比较

      2019, 28(3):217-22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11

      摘要 (715) HTML (202) PDF 1.55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3个不同地区(邯郸、衡水和沧州)菊科入侵植物黄顶菊和其本地伴生植物苍耳光合特性的差异,探讨黄顶菊与本地种对环境光强变化产生的响应机制,综合分析入侵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叶片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黄顶菊和苍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并比较分析入侵植物与本地种光合特性及叶片特性的差异。[结果]3个地区的2种植物光饱和点均高于1200 μmol·m-2·s-1,且邯郸和衡水地区的黄顶菊光饱和点显著高于本地种苍耳达221.8%、122.9%;3个地区黄顶菊的光补偿点显著低于苍耳,而最大净光合效率则显著高于苍耳,但叶绿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除邯郸地区外,黄顶菊的比叶面积、光合氮利用效率均要显著高于苍耳,各地区黄顶菊的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光合能量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本地种。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建成成本、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光合能量利用效率以及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光合能量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氮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黄顶菊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比苍耳有着更高的光合速率、光合能量利用效率以及光合氮利用效率,成为其具备高入侵性的生理基础。

    • 转基因棉花MON88701品系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9, 28(3):225-22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12

      摘要 (809) HTML (205) PDF 1.88 M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转基因棉花MON88701品系特异性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根据转基因棉花MON88701品系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转基因棉花MON88701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测定本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可重复性。[结果]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于转基因棉花MON88701成分的检测,灵敏度测试表明其定量下限为34拷贝;重复性试验显示其相对标准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转基因棉花MON88701品系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高灵敏度,适合对转基因棉花MON88701品系进行检测。

    • Bt新菌株资源的采集与鉴定

      2019, 28(3):230-23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13

      摘要 (737) HTML (206) PDF 776.35 K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寻找对致倦库蚊高效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蚊菌株新资源。[方法]从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阳、建瓯、浦城等多个地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热处理法从土壤中分离Bt菌株,并测定其对致倦库蚊活性的效果。[结果]从125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71株Bt菌株,经生物测定得到4株对致倦库蚊有效菌株(QQ13、QQ42、QQ66和QQ92)。其中,QQ66和QQ92有较高的毒性,均有几丁质酶基因,没有检测到cry1、cry1Ⅰ、cry2、cry4、cry5、cry6、cry7、cry8、cry9、cry10和cry11基因,在75~100 ku处各有一条杀虫晶体蛋白条带。[结论]采集和鉴定到的Bt新菌株资源将对致倦库蚊的生物防治起到促进作用。

    • >简报
    • 从泰国进口椰色果中截获南方凹头臭蚁

      2019, 28(3):234-23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9.03.014

      摘要 (931) HTML (199) PDF 595.01 K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对截获自泰国进口椰色果上的凹头臭蚁进行种类鉴定。经鉴定,该批凹头臭蚁为南方凹头臭蚁Philidris notiala Zhou&Zheng,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系全国口岸首次截获。南方凹头臭蚁由周善义等人于1998年描述,此前仅知分布于中国广西的北流市,本次从来自泰国的椰色果上检出,是其在泰国分布的首次报道,是泰国新记录种。通过记述南方凹头臭蚁工蚁的形态特征,首次描述了该种雌蚁形态特征,给出了其与近缘种的区别,列出了世界凹头臭蚁属名录及分布信息,拍摄了工蚁和雌蚁成虫整体图,为该种的检疫鉴定、分布调查及防治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