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8年第4期电子书

      2018, 27(4):0-0.

      摘要 (799) HTML (0) PDF 38.48 M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报
    • 第27卷总目次

      2018, 27(4):Ⅰ-Ⅵ.

      摘要 (771) HTML (0) PDF 446.26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短评
    •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14. Structure-function conflation i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2018, 27(4):233-23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1

      摘要 (927) HTML (206) PDF 893.32 K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论文
    • 云南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及防治

      2018, 27(4):236-23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2

      摘要 (908) HTML (188) PDF 1.12 M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 西花蓟马高毒力虫生真菌筛选及其生防应用潜力的研究进展

      2018, 27(4):240-24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3

      摘要 (1009) HTML (236) PDF 1.04 M (1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的世界性害虫,对农林业危害巨大。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当前防治西花蓟马的虫生真菌的种类、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及防治现状。现已知西花蓟马的寄生病原真菌有5种,包括蜡蚧轮枝菌(半知菌:丝孢目)、球孢白僵菌(半知菌:丝孢目)、金龟子绿僵菌(半知菌:丝孢目)、玫烟色棒束孢(半知菌:束梗孢目)和小孢新接霉。其中,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在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部分防效好的虫生真菌已申请专利及实现工厂化生产。

    • >研究论文
    • 二化螟钙黏蛋白CAD1的原核表达及与Cry1Ac、Cry2Aa蛋白的结合

      2018, 27(4):249-25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4

      摘要 (909) HTML (214) PDF 1.74 M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二化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钙黏蛋白(cadherin,CAD)是一类重要的Bt杀虫蛋白受体,在获得二化螟钙黏蛋白基因(CsCAD1)的基础上,明确CsCAD1蛋白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的结合能力。[方法] 利用PCR技术克隆CsCAD1基因片段,将构建的pET-28a-(+)-CsCAD1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Ni柱亲和纯化后SDS-PAGE电泳检测,利用western blot和ligand blot技术分析其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 重组载体可在表达菌株BL21中表达一个约44 ku的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该蛋白条带单一,且纯度较好。Ni柱亲和层析纯化该目的蛋白后进行Ligand blot分析,结果显示CsCAD1重组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结论] CsCAD1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是潜在的Cry蛋白受体,所得结果有助于阐明Cry1Ac和Cry2Aa蛋白对二化螟的作用机制。

    • 二化螟APN1的原核表达及其与Cry2Aa蛋白的结合特性研究

      2018, 27(4):255-25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5

      摘要 (1034) HTML (237) PDF 1.30 M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Bt杀虫蛋白发挥杀虫活性的重要前提是Cry蛋白能够与昆虫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囊(BBMVs)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在前期获得二化螟氨肽酶N1(Aminopeptidase N,APN1)基因全长序列的基础上,明确二化螟APN1多肽片段与Cry2Aa的结合能力。[方法] 将二化螟APN1序列片段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利用蛋白质单向电泳和ligand blotting技术分析二化螟APN1多肽片段与Cry2Aa的结合能力。[结果] 重组载体可在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一个约70 ku的蛋白,纯化后的多肽条带单一,纯度较好。Ligand blot分析结果显示,表达的二化螟APN1多肽片段可以与活化的Cry2Aa杀虫蛋白结合,且结合条带随着重组蛋白上样量的降低而减弱。[结论] APN1多肽片段可以与Cry2Aa结合,为阐明APN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也为其他Bt蛋白的受体蛋白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 永州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的种群动态及对豚草的控制效果

      2018, 27(4):260-26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6

      摘要 (823) HTML (202) PDF 1.55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豚草是一种重要的入侵杂草,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是豚草的专一性天敌。研究这2种天敌在永州的种群动态及其对豚草的控制效果,可以为永州豚草的防控及这2种天敌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豚草大面积发生区域,人工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调查这2种天敌在释放区和扩散区的种群动态和对豚草的防治效果,以及这2种天敌在扩散区的越冬情况。[结果] 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的扩散能力强。释放1个月后,在释放区,广聚萤叶甲各虫态及豚草卷蛾虫瘿均被发现。整体上,随时间延长,广聚萤叶甲各虫态虫口密度先增后减,而豚草卷蛾虫瘿密度呈逐渐降低趋势。释放2个月后,在距释放区边缘10 km的豚草发生区,发现了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且成功建立了种群并顺利越冬。释放区豚草株高几乎没有增加,且叶片最终被取食精光,几乎全部死亡;扩散区豚草株高略有增加,最终近75%叶片被取食。[结论] 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可在永州成功建立种群并安全越冬,还能自行扩散,可持续控制野外豚草的发生。

    • 广聚萤叶甲成虫交配时长对产卵量与孵化率的影响

      2018, 27(4):266-26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7

      摘要 (945) HTML (208) PDF 1.33 M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不同交配时长对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的影响。[方法] 在室内条件下,对不同交配时长下广聚萤叶甲的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进行观察:(1)选取羽化第3d的广聚萤叶甲雌雄虫随机配对,观察24 h,记录交配情况和时长;(2)在交配开始1、5、15、30、60 min时,强行分开雌雄成虫,然后将不同交配时长的雌虫进行单独饲养,以正常交配一次的雌虫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选取23组;(3)将15~30 cm健壮豚草小苗插入注满水的塑料小瓶内,将配对的一组雌雄成虫和豚草小苗放入养虫盒中饲养,每天更换带卵的小苗并记录叶片上的产卵量;(4)将上述带卵的小苗至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记录5~7 d内卵块孵化的情况。[结果] 广聚萤叶甲正常交配一次的对照组的产卵水平显著高于各处理组,单雌产卵为889粒,交配时间15 min以下各组雌虫的产卵量明显低于交配30 min以上的各组雌虫。同时交配时长5 min以下雌虫产的卵基本不能孵化,而交配时间达到30 min以上的各组卵块的孵化率明显提高。[结论] 雄虫转移雌虫受精所需精子量需要耗费的时间为30 min左右,且雄虫有延长交配时间的趋性。该结果为研究广聚萤叶甲的生态特性以及优化种群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 广聚萤叶甲成虫产卵行为及其产卵部位的选择性

      2018, 27(4):270-27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8

      摘要 (900) HTML (209) PDF 1.17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广聚萤叶甲成虫产卵行为及其产卵部位的选择性。[方法] 在室内条件下,对广聚萤叶甲成虫交配及产卵的系列行为、产卵场所选择、不同部位豚草植株叶片叶绿素b的含量进行了观察和测定:(1)将1对成虫放到养虫笼内的一株豚草上,观察交配时间,记录产卵数量、前后2粒卵之间的产卵时间间隔;(2)在均匀分为5部分(0~10、11~20、21~30、31~40和41~50 cm)的豚草植株上,随机放置10对成虫,观察雌虫对于产卵场所的选择。(3)将上述5个部位的豚草叶片通过丙酮匀浆法处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645和663 nm的吸光值,计算叶绿素b含量。[结果] 广聚萤叶甲成虫完成一次成功交配平均需96.09 min。雌虫一般需45 min的时间来寻找其适应的产卵场所,在产卵过程中,成虫习惯将卵产于叶片背面,雌虫喜欢用口器来清理刚产下的卵粒。在一株50 cm高的豚草植株上,雌虫喜欢将卵产在植株中部21~30 cm和中上部31~40 cm的叶片上(从下往上划分)。卵块数量和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b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广聚萤叶甲成虫喜欢产卵在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叶片背面,可能以视觉识别叶片颜色来选择和定位产卵场所。

    • 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

      2018, 27(4):274-278,3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09

      摘要 (940) HTML (226) PDF 1.31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斯氏钝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为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室内采用水琼脂培养基法,研究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 斯氏钝绥螨第一若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日均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而第二若螨、雄成螨和雌成螨的日均捕食量随温度的上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30 ℃时捕食效能达到最大,为18.146。在一定密度的西花蓟马环境下,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35 ℃时,搜寻效应下降。在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密度为30头时,斯氏钝绥螨雌成螨自身密度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斯氏钝绥螨雌成螨捕食西花蓟马1龄若虫所产生的竞争属于分摊竞争。[结论] 斯氏钝绥螨对西花蓟马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斯氏钝绥螨可用于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中。

    • 云南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及口岸疫情截获分析

      2018, 27(4):279-28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0

      摘要 (1018) HTML (223) PDF 1.17 M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云南是外来入侵生物的重灾区,了解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加强防控尤为紧迫。[方法] 从入侵云南外来有害生物类别、入侵途径、造成的损失等方面对云南省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现状进行了阐述,对云南口岸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按进境检疫物上截获有害生物批次及疫情货物批次统计的国家主要为缅甸、老挝、泰国、越南、荷兰5个国家;按检疫方式分类统计,货检截获批次最多,旅检次之,二者之和占总截获批次的99%;按有害生物类别分类统计,昆虫截获最多,占总截获批次的70.0%至73.9%,杂草、真菌居次,细菌、线虫、病毒、螨类、其他又次之;按货物类别统计,截获有害生物批次最多为粮豆类,占总截获批次的46%。[结论] 提出了相应的检疫监管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口岸检疫提供参考,降低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

    • 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与早期监测预警

      2018, 27(4):284-28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1

      摘要 (973) HTML (208) PDF 1.73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刺萼龙葵是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外来植物,目前已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对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急需明确其时空分布格局和潜在扩散动态,为其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利用实地调查、标本和文献查询途径获得的地理分布信息重建刺萼龙葵在我国的扩散历史和分布格局;其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其潜在的分布区;最后,融合时空动态和潜在的扩张趋势,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早期监测预警的区域。[结果] 刺萼龙葵最早于1980年在辽宁省朝阳市被发现,其后不断沿河流和公路等扩散蔓延。2000年以后相继在内蒙古、北京、河北、吉林以及新疆等省区发现其入侵种群。截至目前,已扩散到了7个省的54个县区。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其在我国存在广阔的潜在分布区,目前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没有达到饱和阶段。[结论] 刺萼龙葵在我国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远没有达到饱和,华北平原是其潜在扩散的高风险区,建议加强对其扩散前沿带包头、张家口、北京、秦皇岛一线的监测力度,以抑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 外来入侵植物腺龙葵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2018, 27(4):290-29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2

      摘要 (936) HTML (191) PDF 1.64 M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全球恶性杂草腺龙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辽宁,90年代以后在河南被发现,近年来在新疆和北京都有入侵记录。明确其潜在的适生区对制定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查找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标本记录、文献信息以及实地调查等途径获得了腺龙葵在全球的分布点,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模拟了其适应的气候生态位,并投影到中国预测了其潜在适生区。[结果] 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腺龙葵在我国存在广阔的适生区,除海南、广东、黑龙江、吉林外的27省区都存在其适生区。[结论] 腺龙葵在我国进一步扩散蔓延的风险极高。建议对新入侵地采取早期监测预警和根除措施,并加大对适生区内进口货物接受区的监测力度,以预防其再次入侵。

    •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

      2018, 27(4):295-29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3

      摘要 (941) HTML (196) PDF 1.71 M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黄顶菊是20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杂草,近年来呈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全面解析黄顶菊在我国的扩散动态对制定早期监测预警等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记录及实地调查等途径重建了黄顶菊在我国扩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扩散路线,以及最早入侵地与传入途径。[结果] 黄顶菊最早入侵河北省南部的邯郸、衡水,其后主要沿公路扩散蔓延,71%的分布点在距入侵地国道等主要公路2 km的范围内。目前,该杂草已从最初的入侵地向北扩散到天津市,向东扩散到山东省东营市,向西扩散到了山西省黎城市,向南扩散到了河南省开封市。黄顶菊向4个方向扩散的直线距离不等(100~350 km),这种差异与自然屏障和扩散通道相关。太行山脉是黄顶菊向西扩散的地理屏障,但这个屏障已逐渐被突破。至今,黄顶菊已入侵华北地区5个省市(河北、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100余个县。[结论] 黄顶菊在我国仍处于快速扩散阶段,未来应该会继续沿公路向南和向西蔓延。因此,亟需在扩散的前沿地带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抑制其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

    • 重要外来入侵植物随南水北调工程传入京津冀受水区的风险评估

      2018, 27(4):300-3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4

      摘要 (1037) HTML (198) PDF 4.56 M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外来物种在入侵地的扩张蔓延是其造成危害的关键。南水北调工程可为已入侵外来物种的进一步扩张蔓延提供通道和驱动力。风险评估可为预防入侵植物通过该途径的扩散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物入侵的发生过程(传入、定殖、扩散、危害)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9个指标的外来物种入侵综合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规范了风险指数的计算方法,系统评估了24种入侵植物沿南水北调输水通道向北扩散而入侵京津冀受水区的风险。[结果] 紫茎泽兰和互花米草的入侵风险值(R)相对较低(R<0.6),其余22种入侵植物的风险值均较高(R>0.6),其中,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和大薸3种外来水生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最高(R>0.8)。[结论] 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促进入侵植物向北扩张蔓延并最终入侵京津冀受水区。建议尽早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控制入侵物种随南水北调工程的扩张蔓延,进而阻止或降低其对京津冀尤其是华北最大水源地——白洋淀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威胁。

    • >简报
    • 中国新入侵害虫——桉梳木虱(半翅目:木虱科)

      2018, 27(4):309-31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5

      摘要 (1109) HTML (196) PDF 2.05 M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5月,在云南省昆明市金殿森林公园种植的蓝桉树苗上采集到了一种密集发生的木虱,其成虫和若虫均严重危害桉树叶片。经鉴定为桉梳木虱,该种木虱原产于澳大利亚,此前已入侵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危害桉树。本文提供了桉梳木虱的危害情况和形态鉴别特征,提出了防范扩散危害的措施建议。

    • 大湄公河次区域薇甘菊的防控技术

      2018, 27(4):313-3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6

      摘要 (1055) HTML (203) PDF 1.12 M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在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的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的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的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2018, 27(4):317-32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8.04.017

      摘要 (891) HTML (190) PDF 1.19 M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