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7年第4期电子书

      2017, 26(4):0-0.

      摘要 (1148) HTML (0) PDF 32.32 M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书评
    • 第26卷总目次

      2017, 26(4):Ⅰ-Ⅵ.

      摘要 (1008) HTML (0) PDF 1.03 M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论文
    • 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2017, 26(4):259-26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1

      摘要 (2012) HTML (184) PDF 1.90 M (2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入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入侵的重灾区。菊科是入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入侵植物约有86种,入侵的主要机制: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为入侵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这些菊科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多样化的生态对策及丰富的化感物质,且其天敌缺乏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很多菊科外来植物成功入侵云南。综合利用是治理入侵植物的一种有效措施。云南菊科入侵植物资源丰富,产量高,在医药、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 淡水螯虾生理生态学与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2017, 26(4):266-27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2

      摘要 (1471) HTML (206) PDF 1.91 M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我国2种主养的淡水螯虾(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在生理生态学与环境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淡水螯虾的环境条件(盐度、温度和pH)适应范围、毒性污染物(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和农药等)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以及环境胁迫和毒性污染物暴露对淡水螯虾生长、组织结构、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等的影响,为淡水螯虾养殖的水环境监测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 >研究论文
    • 入侵害虫梣粉虱的种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

      2017, 26(4):273-27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3

      摘要 (1578) HTML (206) PDF 2.20 M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梣粉虱是新近入侵中国大陆的一种危险性果树和园林植物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与近缘种粉虱形态相仿,很难快速准确区分的问题,以田间常见的11种/隐种粉虱为参考,采用基于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mtDNA COⅠ)基因的物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Ⅰ,SS-COⅠ)PCR法,研究梣粉虱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利用mtDNA COⅠ基因通用型引物对LCO-1490/HCO-2198获得梣粉虱和其他常见粉虱的COⅠ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梣粉虱特异性SS-COⅠ引物1对(SPZWCF1/SPZWCR1),之后确定其对目的片段的扩增长度,并对该引物对的物种特异性和检测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引物对SPZWCF1/SPZWCR1扩增片段的长度为426 bp。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梣粉虱的mtDNA COⅠ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的其他种类的粉虱包括5种烟粉虱隐种(AsiaⅠ、AsiaⅡ1、AsiaⅡ3、MED、MEAM1隐种)以及桑粉虱、螺旋粉虱、黑刺粉虱、柑橘粉虱、双钩巢粉虱和温室粉虱等不具有交叉反应和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不同采集地的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以及单粒卵和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75.1 pg·μL-1(相当于1/1024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梣粉虱的快速准确鉴定及其检测和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 西花蓟马蛋白的提取及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2017, 26(4):280-28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4

      摘要 (1339) HTML (212) PDF 2.04 M (2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蛋白样品的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的前提,建立合理的西花蓟马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图谱,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的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的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的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的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的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的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嗜食植物与非嗜食植物对西花蓟马成虫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2017, 26(4):285-28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5

      摘要 (1410) HTML (213) PDF 1.55 M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西花蓟马是世界性害虫,利用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嗜食性的差异,通过驱避作用防控西花蓟马,能够为绿色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西花蓟马嗜食的甘蓝和非嗜食的大蒜上互喷汁液,采用黄瓜+甘蓝、黄瓜+大蒜2种相间种植方式,研究它们对西花蓟马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结果]在甘蓝上喷洒大蒜汁液后,甘蓝叶片上西花蓟马的虫量和产卵量均明显减少。大蒜汁液浓度越高,减少得越多;在大蒜上喷洒甘蓝汁液后,大蒜植株上西花蓟马的虫量和产卵量明显增加,且增加程度与甘蓝汁液的浓度呈正相关。黄瓜和甘蓝相间排列时,西花蓟马在黄瓜叶片上的数量与单作黄瓜叶片上无明显差异;但黄瓜和大蒜相间排列时,西花蓟马在黄瓜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单作黄瓜上的虫数,多52.4%。[结论]在嗜食寄主植物上喷洒非嗜食植物汁液或间作非嗜食的寄主可以明显减少西花蓟马的选择性。研究结果为利用非嗜食植物挥发物防控西花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方法。

    • 温度对蝇蛹俑小蜂寄生瓜实蝇蛹功能反应的影响

      2017, 26(4):289-29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6

      摘要 (1334) HTML (219) PDF 1.58 M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蝇蛹俑小蜂是很多双翅目害虫的蛹寄生蜂。了解温度对寄生蜂寄生效能的影响是利用寄生蜂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方法]实验室条件下设置温度为21、24、27、30、33℃,测定温度对蝇蛹俑小蜂雌蜂寄生瓜实蝇蛹功能反应的影响。蝇蛹俑小蜂对瓜实蝇蛹的功能反应用Michaelis-Menten-Ⅱ型功能反应模型Na=AN/(F+N)进行拟合。[结果]不同温度下蝇蛹俑小蜂的寄生潜能(A)和寄主半饱和密度(F)不同。当温度在27℃时,其寄生潜能最大;而寄主半饱和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结论]瓜实蝇在瓜地盛发期的栖境温度适宜蝇蛹俑小蜂的寄生。

    • 3种菊科入侵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变化

      2017, 26(4):293-30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7

      摘要 (1214) HTML (210) PDF 2.63 M (2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是我国危害较严重的3种菊科入侵植物。了解3种菊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为研究其入侵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中试基地开展同质园实验,比较分析了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3种菊科入侵植物在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3种外来菊科植物的生长时期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3种外来植物入侵域的土壤速效磷、硝态氮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随生长时期变化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旺盛生长期达到最大值。入侵域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狗尾草明显不同。3种外来植物入侵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结论]3种外来菊科植物的入侵改变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创造出更有利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以利于其进一步扩张。

    • 转基因高蛋氨酸大豆对根际土壤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7, 26(4):301-30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8

      摘要 (1286) HTML (211) PDF 1.87 M (1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评估转基因高蛋氨酸大豆ZD91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开展了其对土壤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法]连续2年,在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室内测定,分析了转基因大豆ZD9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pH、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转基因大豆ZD91较之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含水量、pH、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同一种酶活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转基因大豆ZD91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安全性。

    • 进境美国高粱截获杂草种子现状分析

      2017, 26(4):307-31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09

      摘要 (1240) HTML (195) PDF 1.62 M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近年来,美国高粱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其携带的杂草种子状况尚未有相关研究。通过对进境美国高粱携带的杂草种子现状进行分析,可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监管和后续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4-2016年进境美国高粱截获的杂草种子的研究,了解其携带的杂草种子状况。[结果]黄埔检验检疫局和南沙检验检疫局从进境的美国高粱中截获的杂草种子种类共涉及19个科106种。主要包括禾本科27种、菊科14种、大戟科3种、茄科2种、苋科15种、豆科10种、蓼科7种、锦葵科4种、旋花科7种、十字花科4种、藜科4种等,其中检疫性杂草共涉及5科25种,检出率高。[结论]美国高粱携带的杂草种子数量大,种类丰富,检疫性杂草含量大,应予以高度重视。

    • 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对电子商务多肉物种资源数据的研究

      2017, 26(4):311-31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10

      摘要 (1126) HTML (205) PDF 1.76 M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近年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境外珍贵的多肉物种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渠道,大量濒危物种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非法流入我国。甄别濒危物种并梳理出多肉物种资源重点查验名单,能够为物种资源查验尤其是植物多肉类濒危物种查验提供参考。[方法]以跨境多肉物种资源交易的热门平台"多肉之家"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平台,获取电商多肉植物926条种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归类分析。[结果]"多肉之家"平台上交易的多肉植物共涉及23科878种,其中包含18种CITES附录Ⅰ以及120种CITES附录Ⅱ濒危物种,约占16%。进一步对濒危植物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濒危植物中仙人掌科和大戟科多肉植物种类最多,分别为66和36种,两者占总计濒危植物种类的74%。[结论]网络爬虫技术在获取电商类平台的交易植物的种类数据上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幼虾和亚成虾的急性毒力

      2017, 26(4):316-32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11

      摘要 (1324) HTML (201) PDF 1.92 M (2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近年来,红螯螯虾养殖面积越来越广泛,明确不同规格的红螯螯虾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其养成率,促进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方法]在水温24~25℃、pH 7.9~8.0的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幼虾和亚成虾的急性毒性,分析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结果]总氨氮对红螯螯虾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88.0、136.15、104.67和88.00 mg·L-1,SC为8.80 mg·L-1;总氨氮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344.01、270.46、205.15和167.68 mg·L-1,SC为16.77 mg·L-1;非离子氨对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0.16、7.35、5.65和4.75 mg·L-1,SC为0.48 mg·L-1;非离子氨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8.58、14.60、11.08和9.05 mg·L-1,SC为0.91 mg·L-1;亚硝酸盐对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46.76、33.88、27.97和22.81 mg·L-1,SC为2.28 mg·L-1;亚硝酸盐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77.56、59.33、45.41和37.48 mg·L-1,SC为3.75 mg·L-1。[结论]红螯螯虾对氨氮的耐受力高于亚硝酸盐,亚成虾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力高于幼虾。

    •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对红脉穗螟的增效作用

      2017, 26(4):323-32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12

      摘要 (1649) HTML (222) PDF 1.53 M (2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作为作用机制不同的2种杀虫剂,常被种植户用于红脉穗螟的防治;但是2种药剂的混配增效作用如何尚不明确。[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红脉穗螟的生物活性,同时开展了2种药剂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均对红脉穗螟表现出胃毒活性,LC50值分别为22.24和18.18 mg·L-1。阿维菌素(A)和高效氯氰菊酯(B)以质量浓度比(ρAρB)4:5和9:5混配,对红脉穗螟表现出联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93.78和107.78;以ρAρB=5:1混配后共毒系数达259.07,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以ρAρB=3:10混配表现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仅为76.72。[结论]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不同的混配比例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混配效果。其中,以质量浓度比5:1混配表现出增效作用。

    • 新型杀菌剂啶氧菌酯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2017, 26(4):327-33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7.04.013

      摘要 (1221) HTML (193) PDF 1.77 M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香蕉叶斑病是香蕉产业的重要病害,化学防治仍然是当前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于2015-2016年连续2年开展香蕉叶斑病的田间化学防治试验,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新型杀菌剂啶氧菌酯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25、150和187.5 mg·kg-1,对照药剂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125 mg·kg-1,以及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3次药后第12或13天调查正常叶数、病叶数及病级,计算平均病指及平均防效。[结果]22.5%啶氧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25、150和187.5 mg·kg-1)2015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70%、68.16%和71.29%,2016年防治效果分别为68.44%、72.36%和76.29%。此外,在试验期间香蕉嫩叶未见药害现象,叶片生长均正常。[结论]22.5%啶氧菌酯悬浮剂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优良药剂,对香蕉比较安全,值得在香蕉产区推广应用。

    • >书评
    • 《生物安全学报》加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7, 26(4):330-330.

      摘要 (1115) HTML (0) PDF 1.13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