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兴山 , 齐国君 , 胡学难 , 符悦冠 , 谌爱东 , 曾涛 , 何自福 , 吕利华
2016, 25(3):153-16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1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运行,促进了东盟农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向中国的输入,随之极大地提高了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中国的风险。如何保障东盟农产品输入中国同时又能有效阻断农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为此,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华南、云南地区及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老挝、柬埔寨东盟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了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入侵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技术支撑平台,对东盟农业有害生物的基础数据库、风险评估、快速鉴定、口岸监测、检疫处理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创建了以“境外监测与指导防控、口岸检验与检疫处理和境内应急防控”为核心的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示范应用。
2016, 25(3):161-17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2
摘要:[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入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粤西地区相对次之,粤北和粤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于永浩 , 高旭渊 , 曾宪儒 , 龙秀珍 , 韦德卫 , 覃建林 , 蔡健和 , 曾涛
2016, 25(3):171-18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3
摘要:[背景]广西地理环境独特,与越南水陆相连,气候、作物等条件相似,边境贸易往来频繁,致使其成为我国遭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方法]通过本底调查,分析总结了广西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结果]广西主要入侵动物26种,入侵微生物18种,入侵植物21种,高风险入侵物种包括辣椒实蝇、木薯绵粉蚧、扶桑绵粉蚧、稻水象甲、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来自越南的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共38种。[结论与意义]广西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加剧,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提出应对入侵生物的综合防控对策,为广西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提供参考。
吴福中 , 刘海军 , 刘志红 , 李惠萍 , 王小勇 , 胡学难 , 付海滨 , 奚国华
2016, 25(3):181-18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4
摘要:[背景]热带拂粉蚧属于粉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与缅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粉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粉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 mm,宽1.5~2.0 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与双条拂粉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与意义]热带拂粉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2016, 25(3):185-18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5
摘要:[背景]实蝇的竞争可能发生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但未见卵和蛹的种间竞争的相关报道。[方法]将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及蛹按照相应的比例或龄期分别进行混合培养,分析2种实蝇的卵或蛹混合后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是否受到彼此影响。[结果]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同龄等量混合,对彼此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影响。当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的蛹为新鲜蛹时,分别与比它们蛹龄大1 d的对方蛹混合,蛹的羽化率分别为(87.67±3.61)%和(84.33±2.56)%,显著小于对照,说明在此混合蛹处理中,后化蛹者的发育可能受到先化蛹者的抑制。[结论与意义]总体上,在卵和蛹期,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未产生竞争作用;但不排除蛹期竞争的可能性,这种竞争可能存在于特定的蛹期。
2016, 25(3):189-19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6
摘要:[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刘欢 , 李磊 , 牛黎明 , 张方平 , 韩冬银 , 符悦冠
2016, 25(3):194-19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7
摘要:[背景]蝇蛹俑小蜂是蝇类害虫蛹期重要的寄生蜂,该蜂可寄生家蝇、瓜实蝇、橘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等多种蝇类害虫。研究蝇蛹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有助于该寄生蜂的扩繁和利用。[方法]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了蝇蛹俑小蜂对瓜实蝇蛹、南瓜实蝇蛹和橘小实蝇蛹的寄生率及子代蜂发育、寿命的影响。[结果]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橘小实蝇蛹和南瓜实蝇蛹上均能产卵并发育至成虫,其对瓜实蝇蛹的选择系数和寄生率分别为0.37和55.33%,显著高于其对另外2种实蝇蛹。在非选择条件下,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上的出蜂量最高,发育历期最短。在同一寄主条件下,蝇蛹俑小蜂雌蜂的发育历期、寿命显著较雄蜂的长,雌蜂的质量显著大于雄蜂。[结论与意义]蝇蛹俑小蜂可用于瓜实蝇的防治,瓜实蝇蛹是扩繁蝇蛹俑小蜂的理想寄主。
李召波 , 夏涛 , 田洋 , 段波 , 李海泉 , 张祖兵 , 张永科 , 高熹 , 李强
2016, 25(3):199-20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8
摘要:[背景]辣木瑙螟是在我国辣木上新发现的一种小蛾类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取食。目前该虫在我国云南省已有分布,对辣木产业威胁极大。[方法]通过室内试验、田间调查和收集整理辣木瑙螟相关资料,研究并总结了辣木瑙螟的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部分生物学特性、危害和发生情况。[结果]人工饲养与初步观察显示,辣木瑙螟幼虫期约16.17 d,蛹期约10.25 d,从初孵幼虫到成虫共需约26.42 d。在云南省元江县的调查结果显示,辣木被害株率达94%以上,单株虫量最高达302头·株-1,经常采收的地块枝被害率达80.80%、被害指数达0.54,受害程度显著高于未采收地块。[结论]关于辣木瑙螟的年生活史、世代数、危害损失、防治方法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辣木种植面积的扩大,其他与辣木种植环境相似的地区也可能有辣木瑙螟的分布。因此,需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的方法加强监测,防止该虫蔓延。
2016, 25(3):204-2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09
摘要:[背景]2006年我国广东地区发现由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侵染引起的朱槿曲叶病,但有关该病害在朱槿植物上的发病率、传播介体——烟粉虱隐种的组成尚未见报道。[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和清远地区对感染CLCuMuV的朱槿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利用mtCOⅠ引物扩增鉴定烟粉虱隐种种群组成。[结果]调查表明,广州和清远地区朱槿上CLCuMuV的发病率分别为53.98%~71.78%和38.42%~45.27%。烟粉虱种群均为MEAM1和AsiaⅡ7隐种的混合种群;广州地区烟粉虱种群中AsiaⅡ7隐种的比例为6.25%~17.71%,清远地区AsiaⅡ7隐种的比例为76.25%~89.17%。[结论与意义]随着带病植株种植范围的扩大以及可传毒烟粉虱隐种的扩散,CLCuMuV很有可能大范围扩散流行,应做好防控监测工作。
2016, 25(3):209-21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10
摘要:[背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严重威胁葫芦科作物生产的毁灭性病原之一,该病毒已入侵我国十多个省份,危害西瓜、黄瓜等作物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早在2009年广东即发现CGMMV为害西瓜和黄瓜,但黄瓜等葫芦科作物对其抗性情况尚不清楚。[方法]采用人工机械摩擦接种方法,测定了14份黄瓜种质资源对CGMMV广东分离物的抗性水平。[结果]从广东葫芦病样中分离获得CGMMV,该病毒分离物MP基因序列与国内报道的各分离物同源率均在99%以上;14份黄瓜种质资源对该病毒分离物均表现为感病。[结论与意义]广东主要黄瓜资源对CGMMV均表现为感病,这为我省防控该病毒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了指导。
2016, 25(3):214-21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11
摘要:[背景]寄生帚梗柱孢霉是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菌2009年已入侵我国广东,造成花生植株基部腐烂而死亡,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安全。筛选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重要措施。[方法]收集广东推广种植的15个主要花生品种,通过人工接种方法,鉴定这些品种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抗性水平。[结果]15个供试花生品种中,湛红2号、湛油62等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湛油75、湛油82、粤油390、粤油410、仲恺花44、仲恺花99、汕油诱1号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花育33号、汕油523、汕油辐1号、粤油18、湛油53等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仲恺花332表现为高感。[结论与意义]目前广东生产上推广种植的花生品种多数对黑腐病菌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该结果可为我省花生品种的推广与布局提供依据。
2016, 25(3):218-22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12
摘要:[背景]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尚无有效药剂防控,筛选抗病品种是目前理想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组培苗伤根接种法,研究了18份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并根据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结果]在供试的18份香蕉种质中,2份(东莞大蕉、抗枯5号)高抗,2份(碧盛、大丰)抗病,3份(抗枯1号、粉杂、农科1号)中抗,7份(粤优抗1号、广东-741、泰国B9、大蕉、台湾8号、海贡蕉、威廉斯8818)感病,4份(巴西、广东2号、广粉1号、粉蕉)高感。[结论与意义]不同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初步筛选出7份抗枯萎病的香蕉种质,为香蕉枯萎病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为病区种植香蕉品种提供了有效参考。
2016, 25(3):222-22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13
摘要:[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的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白花鬼针草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的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的风险。
2016, 25(3):229-23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14
摘要:水稻茎线虫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在我国水稻茎线虫属于检疫对象。该病害在孟加拉国、印度及缅甸等危害严重。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水稻茎线虫病原、形态、分布、症状等方面综述了水稻茎线虫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开展检疫和防治提供参考。
2016, 25(3):233-23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3.015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350002 传真:0591-88191360
电话:0591-88191360 E-mail:jbscn@fafu.edu.cn, jbscn99@126.com
版权所有:生物安全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