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论文
    • 海南典型有害植物的入侵扩散机理研究进展

      2016, 25(1):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1

      摘要 (1452) HTML (207) PDF 877.53 K (2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害植物成灾会对农林业生态系统、经济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本文对海南典型入侵植物薇甘菊、假臭草及土著灾变植物金钟藤的成灾扩散机理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海南有害植物的研究和管理提供依据。自然及人为干扰造成的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其再生能力和生长与储存在节间和叶子中的资源呈正相关。假臭草随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善比本地种获利更多,说明农田施肥等干扰因素可能促进假臭草相对于本地种的种群优势。金钟藤已扩散至海南五指山有旅游活动的自然林;调查和移栽试验发现,其可能是先在受干扰严重的林缘和旅游小径边定植,之后通过匍匐和攀爬生长扩散至附近的自然林。这些结果强调了人类活动、高养分条件及物种自身性状等在有害植物成灾中的作用。未来仍需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害植物成灾扩散的机理及其控制对策,为减弱有害植物的扩散和危害提供参考,并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安全保证。

    •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2016, 25(1):7-1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2

      摘要 (1304) HTML (212) PDF 917.35 K (2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DNA甲基化是生物体内最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之一,在生态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收集、整理生态表观遗传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和展望。MSAP因其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研究DNA甲基化水平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探究生物体如何快速适应生境变化以及外来入侵生物如何突破遗传瓶颈等问题上。MSAP技术能够很好地揭示生物种群内部或种群之间的表观遗传差异,是对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研究的有力补充。

    • >研究论文
    • 林业有害植物金钟藤新枝在海南的月生长动态

      2016, 25(1):13-1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3

      摘要 (1206) HTML (203) PDF 886.98 K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近20多年来,金钟藤在海南和广东异常快速生长,对生物多样性和林业生产破坏严重。观测金钟藤的月生长动态,了解其在海南的生长量,能够为金钟藤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法,对海南3个市县3种不同生境的金钟藤新枝的月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金钟藤在海南全年可生长,一新枝月平均生长134 cm,全年累计平均生长1607 cm。金钟藤全年有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4月和9月,其中4月平均生长206 cm,9月187 cm。金钟藤在11月生长量最小,平均生长86 cm。金钟藤在1-9月生长较快,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1326 cm,占全年生长量的82.5%;在10月至12月生长缓慢,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281 cm,占全年生长量的17.5%。不同生境之间的金钟藤生长有极显著差异,月平均生长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定安188 cm> 白沙131 cm> 五指山83 cm。金钟藤种子在3-7月均可萌发,花果期在4-7月。在海南月平均温度17~28℃、月平均降雨量28~396 mm的自然环境范围内,金钟藤的生长量与温度和降雨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意义]金钟藤在海南光照充足的生境里快速生长扩散,月平均生长量高达188 cm,其生长与生境、海拔和植被密切相关。

    • 入侵植物薇甘菊新枝在海南的月生长动态

      2016, 25(1):18-2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4

      摘要 (1520) HTML (209) PDF 893.91 K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薇甘菊是入侵性和危害性极强的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观测薇甘菊新枝的月生长动态,了解薇甘菊快速生长扩散的原因,能够为薇甘菊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法,历时2年对海南7个市县薇甘菊新枝的月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薇甘菊在海南全年可生长,一新枝月平均生长66 cm,全年累计平均生长795 cm。薇甘菊生长高峰期在6月和8月,其中6月平均生长120 cm,8月平均生长106 cm。薇甘菊最小生长量在1月和12月,平均生长量均为21 cm。薇甘菊在6-10月生长较快,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489 cm,占全年生长量的61.5%;在4-5月和11月生长次之,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196 cm,占全年生长量的24.7%;在1-3月和12月生长缓慢,一新枝累计平均生长110 cm,占全年生长量的13.8%。薇甘菊的花果期在10月至次年3月,一些种群在1-3月再次开花或在3-5月开花。薇甘菊的生长量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56。[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是多分枝植物,一新枝年生长量可达795 cm,能迅速生长形成种群。温度是薇甘菊生长的主要因素,降雨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薇甘菊的生长。

    • 海南儋州地区橘小实蝇成虫数量动态

      2016, 25(1):23-2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5

      摘要 (1819) HTML (227) PDF 913.69 K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橘小实蝇是热带、亚热带水果的重要害虫,在海南发生严重。[方法]利用橘小实蝇性诱剂进行田间诱捕,以诱到的雄成虫为指标,通过定期调查,获得了海南儋州地区4种样地橘小实蝇成虫的种群动态,并进一步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芒果园橘小实蝇种群动态与温度和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儋州地区橘小实蝇种群周年发生,冬季种群数量较低,夏季种群数量较高。橘小实蝇种群高峰期发生于6月,其中芒果园达327.6头,蔬菜地为182.8头,办公区为150.0头,植物园为209.6头。在芒果园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其相关系数R=0.799;而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67。[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儋州地区制定橘小实蝇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低温对橘小实蝇羽化的影响

      2016, 25(1):27-3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6

      摘要 (1619) HTML (216) PDF 938.45 K (2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橘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发生危害严重。有关低温对橘小实蝇成虫羽化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温度(8、4、0和-4℃)及处理时间(12、18和24 h),研究了橘小实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的变化。[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橘小实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显著降低和延长。羽化率可从正常温度(28℃)下的100.0%降低至6.7%(0℃);羽化时间可从正常温度(28℃)下的9.0 d延长至12.5 d(0℃)。当温度为-4℃时,橘小实蝇不能正常羽化。[结论与意义]橘小实蝇的耐寒性较差。本研究可为该虫适生区划定提供理论依据。

    • 温度、光照强度对瓜实蝇成虫飞行行为的影响

      2016, 25(1):31-3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7

      摘要 (1515) HTML (204) PDF 870.25 K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瓜实蝇是我国南方瓜果的主要害虫。本试验分析了影响瓜实蝇成虫飞行行为及活跃度的原因,以便能更有效地控制瓜实蝇危害。[方法]在已知瓜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部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等设施,分别测定温度、光照对瓜实蝇的飞行行为的影响。[结果]瓜实蝇成虫在15℃下开始飞行,飞行活动的群体数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适飞行活动温度范围为20~30℃,低温10℃明显对其飞行行为有抑制作用,高温(35℃以上)明显对其有刺激作用,促进其飞行行为的发生。瓜实蝇成虫的活跃度在25~40℃下较高,均大于50%,在10、15和45℃下则为0。 瓜实蝇成虫在2400 lx光照条件下开始飞行活动,飞行活动的群体数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强,最适飞行活动的光照为9600 lx,但高强度光照12000 lx对其飞行行为有抑制作用。活跃成虫的数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与意义]温度、光照强度过高或过低对瓜实蝇的飞行行为都有抑制作用,适度的高温有促进作用。

    • 蝇蛹俑小蜂对橘小实蝇和瓜实蝇的偏好性

      2016, 25(1):35-3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8

      摘要 (1392) HTML (213) PDF 874.52 K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蝇蛹俑小蜂是实蝇类害虫蛹期的一种重要寄生蜂,对压制下一代实蝇类害虫的种群数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其对不同实蝇害虫的寄生特性尚缺乏研究。[方法]采用"H"型装置和培养皿测定方法,研究了蝇蛹俑小蜂的寄主选择偏好性。[结果]蝇蛹俑小蜂在橘小实蝇蛹和瓜实蝇蛹共存的情况下,偏好在橘小实蝇蛹上停留,且寄生率较高,最高寄生率达61.11%。[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合理利用蝇蛹俑小蜂控制实蝇类害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 椰子木蛾的产卵节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

      2016, 25(1):39-4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09

      摘要 (1596) HTML (209) PDF 1.17 M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椰子木蛾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害虫,研究其产卵习性可为监测和防治该虫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观察、记录了椰子木蛾雌成虫的产卵节律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结果]椰子木蛾最高日产卵量可达34.4粒·头-1,且主要集中在羽化后4 d内产卵,占总产卵量的54.1%;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23:00到次日8:00;在椰子、蒲葵、大王棕、槟榔和散尾葵等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为89.3~147.7粒·头-1,但产卵位置存在差别。[结论与意义]椰子木蛾雌成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产卵节律性,且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一致。

    • 椰子织蛾不育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2016, 25(1):44-4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10

      摘要 (1558) HTML (207) PDF 907.18 K (2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椰子织蛾是新入侵我国海南岛的棕榈害虫,昆虫不育技术是控制该害虫的潜在措施。[方法]通过研究椰子织蛾生殖、发育、存活等特性,探讨椰子织蛾不育技术的生物学基础。[结果]在(28±2)℃、(70±10)% RH、以椰子老叶饲养的条件下,每雌产卵量约170粒,净增值率约55.4,倍增时间约9.6 d,表明椰子织蛾可在室内大量饲养,为辐射不育提供虫源。椰子织蛾雌雄比为1:1.04,雄虫先熟,产卵前期短,产卵期集中,表明该害虫交配行为相对简单,有利于不育雄虫发挥效能。雌蛹显著重于雄蛹,有利于不育过程中雌雄虫的分离。发育起点温度11.5℃,有效积温996.9日度,在海南岛每年发生4~5代,这些数据可用来预测椰子织蛾种群动态,便于释放不育雄虫。[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从生物学角度表明椰子织蛾可用昆虫不育技术进行防控,为其进一步的不育技术研发提供相关信息。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鉴定及对椰子织蛾的致死作用

      2016, 25(1):49-5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11

      摘要 (1421) HTML (207) PDF 898.80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利用采集到的样品分离出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针对椰子织蛾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以期获得对椰子织蛾幼虫具有高毒力菌株,并为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同时为转Bt基因作物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在海南岛椰子织蛾潜在分布区采集样品,利用温度法筛选苏云金芽胞杆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浸叶法进行Bt菌株对椰子织蛾幼虫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海南省保亭县土壤样品中筛选出8株菌株,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批菌株含有菱形、球形、方形晶体;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6株菌株含有cry基因,2株没有鉴定出cry基因;利用相同浓度菌悬液对椰子织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0 μg·mL-1的BAT10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对椰子织蛾幼虫的致死率达100%,同样浓度的29-15-4与BAT20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对椰子织蛾幼虫的致死率超过80%,其余5株Bt的杀虫晶体蛋白致死率较低,致死率小于50%。[结论与意义]本试验筛选出1株高毒力菌株和2株效果较好的Bt菌株,可应用于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控。

    • 液体植物保护膜防治瓜实蝇的效果评价

      2016, 25(1):54-5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12

      摘要 (1343) HTML (203) PDF 909.23 K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 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 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 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 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 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严防外来有害生物褐纹甘蔗象入侵海南

      2016, 25(1):65-6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14

      摘要 (1312) HTML (208) PDF 877.45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褐纹甘蔗象原产于菲律宾,严重危害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目前该虫已传入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尚未在海南省发生。[方法]为尽早预防该虫传入,本文简要描述了褐纹甘蔗象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运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RA)方法,从国内分布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该虫入侵海南的可能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褐纹甘蔗象在海南省的风险评估值R=2.08,属于高风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将其列入海南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同时提出了该虫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尽早制定褐纹甘蔗象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 >简报
    • 海南省降香黄檀害虫种类、分布及危害症状调查

      2016, 25(1):70-7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6.01.015

      摘要 (1602) HTML (198) PDF 840.31 K (2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降香黄檀被确定为海南省省树后,种植面积迅速增大,但对于其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控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采用人工采集结合灯光诱集的方法,调查降香黄檀种植区的害虫种类,同时对其危害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海南降香黄檀害虫共计19种,确定了其中18种的学名,并掌握了各害虫的分类学地位、危害部位及症状。害虫在降香黄檀植株各个组织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叶部的分布数量较大,茎干次之。苗期以食叶性害虫居多;5年生以内的植株上蛀干害虫数量显著增多;老龄植株上的茎干害虫较少。[结论与意义]海南省降香黄檀各生育期均有害虫危害,日后仍需加强对其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的研究。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