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论文
    •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7. In memoriam Tibor Jermy

      2014, 23(3):139-14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1

      摘要 (1659) HTML (0) PDF 241.52 K (1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水果害虫铃木氏果蝇的入侵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2014, 23(3):142-15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2

      摘要 (1679) HTML (0) PDF 1.22 M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铃木氏果蝇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果害虫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虫已传入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并不断扩散蔓延,对当地水果造成严重危害;该果蝇在我国的危害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铃木氏果蝇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其生物入侵过程,分析了其生物入侵特点,重点介绍了国外针对铃木氏果蝇的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铃木氏果蝇生态适应性强,扩散迅速,危害严重;加强铃木氏果蝇的入侵生物学研究,对于该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实蝇类害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2014, 23(3):151-15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3

      摘要 (1415) HTML (0) PDF 707.13 K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其复杂化,实蝇类害虫的传播扩散机率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成为影响果蔬等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检疫问题之一。因此,实蝇的准确识别与快速鉴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目前已经被用于实蝇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同时,根据BOLD Systems现有的数据,汇总了截至2014年10月22日实蝇DNA条形码的种类、已公布研究的记录数及涉及的实蝇种类。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实蝇鉴定的DNA条形码有COⅠ-5P、COⅠ-3P、COⅡ、COⅢ、CYTB、atp6、28S等7种;其中以COⅠ标记为主,已公布的记录数为4540,是其他5种DNA标记的113.5倍,COⅠ-5P标记研究的实蝇科种类有315种,COⅠ-3P标记的有116种;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果实蝇属、寡鬃实蝇属、腊实蝇属。本文对今后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实蝇种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技术前沿
    • 土壤微生物增强了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对本地植物种的竞争力

      2014, 23(3):156-16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4

      摘要 (1767) HTML (0) PDF 450.99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Background】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establishment, growth and nutrition. Invasion success may be linked to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ethod】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 w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o the growth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xotic weed Ageratina adenophora and native plants.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from soil invaded by A.adenophora (IS) vs. that dominated by native weeds (NS). 【Result】A.adenophora which received inoculum from IS had highe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rate than that from NS, especially when Medicago falcata or Setaria viridis grew near A.adenophora. Microbial inoculum from IS accelerated the growth of A.adenophora, when planted in polyculture with the native plant S.viridis, but the native species growth was not affected. A.adenophora, receiving an inoculum from I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its two neighboring native species, while no such effect was observed when using inoculum from NS. A.adenophora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inoculum taken from IS in all planting combinations, but responded negatively to inoculum from NS both in monoculture and in polyculture with M.falcata. 【Conclusion and significance】Soil microbes, includ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present in soil in the rhizosphere of A.adenophora enhanced the competiveness of this invasive weed against native species, which may be an important invasion mechanism of exotic plants.

    • 人工拔除互花米草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2014, 23(3):165-17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5

      摘要 (1522) HTML (0) PDF 1.40 M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的人类活动介导的多种侵扰,如烈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入侵。很多研究调查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但互花米草移除对生物群落的影响鲜有报道。【方法】选取位于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的3个断面(山角、永安和北界),分别在3个断面定量采集互花米草拔除前和拔除后的底栖动物,比较其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研究人工拔除互花米草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互花米草拔除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选取的3个断面上共观测到1~3种拔除前后共有的物种,且优势种在3个断面上均发生了变化;物种丰富度在2个断面(永安和北界)上略有增加,在一个断面(山角)上降低;在3个断面上,互花米草拔除后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底栖动物群落的这些显著变化会对其栖息地内以及周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及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大规模人工移除互花米草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互花米草清除策略,保护脆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 互花米草移栽种群无性繁殖的月动态

      2014, 23(3):173-17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6

      摘要 (1440) HTML (0) PDF 617.21 K (1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分蘖繁殖和根茎繁殖是互花米草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但目前对地下根茎生长动态及其与分蘖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方法】调查了宁德市飞鸾镇海滨滩涂互花米草移栽苗分蘖、根茎数量的月动态,比较了分蘖和根茎生物量的月间变化。【结果】该地互花米草存在2个分蘖盛期,分别为5~6月和9~10月,其中,5~6月,分蘖快速生长的同时,根茎生长缓慢,该时期互花米草主要生长地上分蘖;9~10月,小分蘖数增加量明显大于5~6月,而分蘖生物量绝对生长速率(AGR)却明显小于5~6月,该时期产生的小分蘖生长受到了限制。8月起,分蘖生物量AGR下降,而根茎生物量AGR则明显增加,8月后互花米草侧重地下根茎的积累和延伸;9~12月,分蘖和根茎生物量AGR都持续下降,此时期分蘖、根茎生长减弱。【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认为,互花米草在7月前主要生长分蘖,7月后开始快速生长根茎,这为优化互花米草的防治适期提供了参考。

    • 我国部分水果产区铃木氏果蝇与其他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2014, 23(3):178-18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7

      摘要 (1931) HTML (0) PDF 1.07 M (3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水果害虫铃木氏果蝇近年来传入许多国家,成为重要的入侵害虫,在我国的危害也呈现上升趋势。在水果生产中,铃木氏果蝇常与其他果蝇混合发生。【方法】在对我国水果产区果蝇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分别采自山东威海、云南昆明、山东淄博、山东临沂地区的铃木氏果蝇、黑腹果蝇、海德氏果蝇、伊米果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对所鉴别的果蝇物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通过观察比较种间雄虫前翅和前足以及雌虫腹部和产卵器形态结构可以快速确定果蝇种类。【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认为,在宁德地区,互花米草在7月前侧重分蘖生长,7月后根茎开始快速生长,此结论为优化互花米草防治适期提供了参考。

    • 褐拟谷盗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2014, 23(3):185-19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8

      摘要 (1640) HTML (0) PDF 667.18 K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褐拟谷盗分布广泛,成虫和幼虫都可取食谷物、豆类、干果及其加工品等。危害后发出难闻的气味,并在受害物上呈现明显损害痕迹,是粮谷储藏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方法】通过分析褐拟谷盗在我国传入、定殖、扩散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危害管理难度等方面内容,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褐拟谷盗的风险程度,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对褐拟谷盗传入我国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其传入中国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风险评估值R=2.22。【结论与意义】褐拟谷盗在我国属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需要在全国各口岸加强检疫,分析结果可为开展褐拟谷盗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

      2014, 23(3):191-19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09

      摘要 (1561) HTML (0) PDF 590.69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烟蚜茧蜂是控制烟蚜田间种群的重要寄生蜂。施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烟蚜及其他害虫时,也会对烟蚜茧蜂产生毒性,影响对烟蚜种群的自然控制效果。了解杀虫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可为田间选择合理施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用试管药膜法和饲喂法测定了5%阿维菌素、5%啶虫脒、10%顺式氯氰菊酯和10%吡虫啉对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并在烟蚜茧蜂各虫期使用亚致死浓度药剂处理,研究这些杀虫剂对其羽化的影响。【结果】阿维菌素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强,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87.78%和94.44%;吡虫啉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弱,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41.11%和61.11%;啶虫脒(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81.11%和86.66%)、顺式氯氰菊酯(烟蚜茧蜂24 h死亡率分别为64.44%和67.78%)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居中。在寄生蜂卵期用药,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显著降低当代成蜂羽化率;在幼虫期用药,4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成蜂的羽化率;在蛹期用药,4种杀虫剂对成蜂的羽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寄生蜂幼虫期使用阿维菌素会使雌蜂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其余3种杀虫剂对雌蜂比例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在烟蚜茧蜂成虫期使用这些杀虫剂,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在成蜂较多时应禁止使用杀虫剂。

    • >论坛
    • 我国西花蓟马线粒体DNA-COⅠ基因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014, 23(3):196-20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10

      摘要 (1472) HTML (0) PDF 2.48 M (2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西花蓟马于2003年入侵中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并在局部区域造成严重危害,对我国蔬菜、花卉及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方法】以线粒体DNA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13个省(市)不同地理区域西花蓟马种群的175条COⅠ基因进行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试验共检测到13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单倍型多样性Hd较高,为0.691,而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为0.00652。总体固定指数Fst为0.24359,基因流Nm为0.78;种群之间固定指数和基因交流分析表明,我国各地理种群间可能出现了一定分化。种群间AMOVA分析显示,我国西花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对国内外不同地理种群COⅠ基因序列的单倍型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我国西花蓟马有2个品系,即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其中羽扇豆品系来源于新西兰和荷兰,而广泛存在的温室品系存在多个入侵来源。【结论与意义】我国西花蓟马各地理种群的发生,既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又与国内蔬菜、花卉、水果等的调运以及观光旅游密不可分。研究结果对西花蓟马的有效阻截及其种群扩张趋势监测意义重大。

    • 低温胁迫下椰心叶甲啮小蜂正反向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序列分析

      2014, 23(3):210-2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3.011

      摘要 (1709) HTML (0) PDF 1.22 M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椰心叶甲啮小蜂在防治椰心叶甲危害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耐低温胁迫能力将决定该寄生蜂是否能在低温环境下建立种群并发挥控害效能。筛选椰心叶甲啮小蜂低温胁迫下相关响应基因,可为揭示其耐寒性机理提供重要线索。【方法】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别以经0 ℃处理24 h后的试虫与未经低温处理的试虫cDNA互为tester与driver,正反向构建椰心叶甲啮小蜂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鉴定阳性差异片段,并分别随机挑选正反向文库224和119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本试验所构建的cDNA消减文库为椰心叶甲啮小蜂低温胁迫下特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分别得到了40和4个高质量ESTs,经PCR鉴定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于200~700 bp之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新陈代谢、细胞结构、信号传导、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生理过程,并筛选出5类与啮小蜂耐寒性相关的基因,包括Hsp家族蛋白、海藻糖磷酸合酶、谷氨酰胺合成酶、ATP 合成酶β亚基和NADH脱氢酶。【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椰心叶甲啮小蜂抗寒性状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揭示啮小蜂抗低温耐寒机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