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论文
    • 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影响的研究概况

      2014, 23(2):71-7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1

      摘要 (1625) HTML (0) PDF 451.66 K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界中蚂蚁与蚁运植物的互惠关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蚁运植物种子的油质体是两者发生联系的纽带,它能为蚂蚁提供营养物质,且蚂蚁在消耗油质体的同时,搬运并散布了种子。红火蚁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严重发生的一种入侵性蚂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造成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单一化,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危险的社会性昆虫之一。由于该入侵蚂蚁极具侵略性、觅食能力强、种群庞大等特点,对蚁运植物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油质体的喜好及搬运行为,以及对蚁运植物种子的直接影响(搬运、取食、划痕或毁坏)及间接影响(排挤本地蚂蚁),最后展望了未来红火蚁对蚁运植物影响的研究方向。

    • >研究论文
    • 红火蚁在云南的入侵风险分析

      2014, 23(2):81-8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2

      摘要 (2128) HTML (0) PDF 753.58 K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火蚁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设施、动植物和人类安全的重要害虫,在国际上被列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入侵生物之一。自2004年在我国大陆广东省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目前已扩散至南方多个省份。【方法】通过分析该虫进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危害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红火蚁在云南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其入侵云南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风险评估值R=2.25。【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在云南属高度风险的有害生物,需在云南各口岸进境检疫中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分析结果可为云南省开展红火蚁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红火蚁对2种旱地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4, 23(2):88-9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3

      摘要 (1569) HTML (0) PDF 602.23 K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火蚁入侵可能对土著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其入侵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可为准确评估该蚁的经济危害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建巢和大田迁移蚁巢试验研究了红火蚁对玉米及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红火蚁室内种群对玉米及绿豆种子有啃咬破坏作用,但对萌发无影响。大田红火蚁种群显著抑制了玉米、绿豆种子萌发,高密度区域对玉米未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增加了2.86倍;高、低密度区域绿豆未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分别增加了1.21和0.98倍。【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旱地生境后对玉米及绿豆种子萌发具有明显负面作用,将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损失。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对农作物的影响提供参考。

    • 红火蚁入侵对棉花粉蚧近距离扩散的促进作用

      2014, 23(2):93-9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4

      摘要 (1881) HTML (0) PDF 773.64 K (1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火蚁与棉花粉蚧入侵到同一地区,因侵入生境重叠而相遇,进而产生互惠关系。这种互惠关系对红火蚁、棉花粉蚧的生存、扩散传播、入侵的意义和作用规律、机制等是需要解释的生态学问题。【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迁移红火蚁蚁巢、向扶桑上接粉蚧等观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对棉花粉蚧近距离扩散的影响。【结果】随着离蚁巢距离的增大,扶桑上工蚁数量逐渐减少,距离为1.0、2.0 m时数量较多;发生该蚁区域距蚁巢2.0、3.0 m扶桑感染粉蚧比率(75%、45%)显著高于无红火蚁区(25%、10%),其感染比率与工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符合方程Y=0.0042X+0.1992。【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促进了棉花粉蚧的近距离扩散,扩散范围在2~3 m。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红火蚁与棉花粉蚧协同入侵规律等提供支持。

    • 荒草地和荔枝园生境短期入侵的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种间的干扰竞争

      2014, 23(2):97-10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5

      摘要 (1862) HTML (0) PDF 778.34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火蚁入侵后对新发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与土著物种的关系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解释红火蚁与类似生态位的土著蚂蚁的关系对全面了解该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模拟设置蚁巢,观察、记录距离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蚁巢30 cm处诱集到的黑头酸臭蚁工蚁在红火蚁入侵前、入侵中及移除后的数量变化,研究短期入侵红火蚁实验种群与荒草地和荔枝园黑头酸臭蚁间的干扰竞争。【结果】红火蚁实验种群短期入侵对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明显,而对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小;红火蚁未入侵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明显,移除红火蚁20 min后,处理诱饵上召集的黑头酸臭蚁数量才与入侵前差异不显著;红火蚁未入侵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小,移除红火蚁仅5 min后,处理诱饵上黑头酸臭蚁数量就恢复到入侵前,甚至超过入侵前数量。【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对黑头酸臭蚁的觅食行为存在较大的干扰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提供证据。

    • 广东省草皮种植场和城市草坪红火蚁发生为害程度调查

      2014, 23(2):103-10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6

      摘要 (2393) HTML (0) PDF 543.28 K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在防控红火蚁的工作中,有效控制该虫传播途径、降低传播风险是预防的关键。随草皮调运传播是红火蚁扩散的重要方式之一。【方法】采用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发生率等多个指标,调查评价了广东省主要草皮种植地区广州石基、广州增城、深圳南山、惠州博罗等草皮种植场和城市绿化草坪红火蚁发生程度。【结果】广东省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发生普遍,携带该虫扩散传播的风险极大。不同地区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惠州博罗草场红火蚁发生程度最重,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和发生率分别为0.0085个· m-2、56.75%、16.80头·个-1和83.60%;深圳南山发生程度最轻,各项指标分别为0.0011个· m-2、9.62%、0.92头·个-1和24.50%。城市绿化草坪红火蚁发生较为普遍。调查的3个城市中惠州发生程度最重,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和发生率等均最高,分别为0.0149个· m-2、10.46%、14.30头·个-1和62.86%。不同品种草坪草红火蚁发生程度不同,以假俭草最高,以上4个指标分别为0.0140个·100 m-2、6.85%、5.57头·个-1和51.43%。城区类型不同红火蚁发生程度不同,老城区红火蚁发生较轻,新城区较重,发生点常在移植草坪、绿化苗木区域。【结论与意义】广东省主要草皮种植区和城市草坪红火蚁发生均较为普遍,运输携带该虫传播的风险极大,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草皮检疫、防止携带红火蚁传播提供依据。

    • 不同土壤类型和含水量下金龟子绿僵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

      2014, 23(2):107-11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7

      摘要 (1890) HTML (0) PDF 706.50 K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入侵生物,虫生真菌对其防治效果会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致病力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金龟子绿僵菌M09对红火蚁的毒力,同时研究了含水量和土壤类型对绿僵菌毒力的影响。【结果】红火蚁的死亡率与金龟子绿僵菌的剂量呈正相关,处理4 d后LC50为0.37 g。金龟子绿僵菌在砂土、壤土和粘土中对红火蚁的致死率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在砂土中的毒力最强。此外,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中,金龟子绿僵菌的致死率也不相同(P<0.01)。【结论与意义】土壤类型和土壤湿度会显著影响金龟子绿僵菌M09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选择高湿和砂土类型的土壤施用金龟子绿僵菌M09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 不同温度下白僵菌Bb04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

      2014, 23(2):112-11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8

      摘要 (1896) HTML (0) PDF 644.60 K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白僵菌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虫生真菌,已被用于工厂化大量生产,可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方法】试验设置17、21、25、29和33 ℃ 5个温度水平,采用喷雾法,将浓度为1×105和1×108个·mL-1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分别感染红火蚁工蚁,以测试不同温度下白僵菌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结果】[JP3]当浓度为1×108个·mL-1时,在21、25和29 ℃条件下,红火蚁工蚁在15 d的累计死亡率均达到了100%,在17和33 ℃下分别为99.36%和98.74%。当浓度为1×105个·mL-1时,在21、25、29和33 ℃下,红火蚁工蚁在15 d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9.42%、36.18%、33.17%和27.21%,显著高于17 ℃的累计死亡率。2个浓度处理在17~25 ℃时,白僵菌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时(LT5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29和33 ℃时,红火蚁的LT50不减少反而增加。25 ℃时白僵菌Bb04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LT50最短,死亡速度最快,致病力最强。【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可为制定田间利用白僵菌防治红火蚁的最佳时期奠定基础。

    • 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的横向接触传导效应

      2014, 23(2):117-12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09

      摘要 (1754) HTML (0) PDF 796.50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在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的目的。然而,有关茚虫威在红火蚁巢群内的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对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的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的死亡率越高,25 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 ng·头-1处理组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虫威的传毒,比例为1∶1时,50、100、250、500 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的死亡率升高,但在12 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虫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在红火蚁工蚁间茚虫威横向传毒的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的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 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对红火蚁的室内毒力

      2014, 23(2):121-12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10

      摘要 (1917) HTML (0) PDF 764.55 K (1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虫剂。【方法】在室内测定了0.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和0.01%噻虫嗪胶饵对红火蚁的毒力。【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红火蚁有良好的触杀作用,触杀时间短,致死量大,具备毒力传导作用;噻虫嗪胶饵能通过虫体间交哺传导毒力,室内防治整巢红火蚁效果可达93.50%以上。【结论与意义】这2种药剂都具有有效防治红火蚁的潜力。

    • 红火蚁告警信息素的GC-EAD分析

      2014, 23(2):126-13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11

      摘要 (1816) HTML (0) PDF 593.41 K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2-乙基-3,6-二甲基吡嗪是红火蚁告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红火蚁工蚁浸提液中告警信息素成分,分析红火蚁工蚁对告警信息素合成样品混合物的电生理反应。【方法】200 g红火蚁工蚁的正己烷浸提液过硅胶柱,正己烷—丙酮体系洗脱,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检测浸提液中含告警信息素的流分,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分析红火蚁工蚁对2-乙基-3,5(6)-二甲基吡嗪混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红火蚁工蚁正己烷浸提液硅胶柱层析分离能够得到含2-乙基-3,6-二甲基吡嗪的流分,GC-MS分析的保留时间在11.45 min。经过GC-EAD分析,发现红火蚁工蚁对2-乙基-3,5(6)-二甲基吡嗪混合物有显著的电生理反应。【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工蚁对2-乙基-3,6-二甲基吡嗪的电生理反应比2-乙基-3,5-二甲基吡嗪高。

    • 基于微卫星的中国红火蚁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2014, 23(2):131-13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2.012

      摘要 (1776) HTML (0) PDF 898.66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自入侵中国之后,红火蚁已给农林业、健康卫生、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危害。红火蚁在中国的入侵、扩散路径及方式等仍然是待解决的问题。【方法】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地区和国外1个地区共15个红火蚁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15个红火蚁种群在各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种群的平均表观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I、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0.2848、0.2708、0.3174、0.2629和43.63%,研究结果表明这15个红火蚁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4258,说明有42.58%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表明红火蚁各种群之间有较高程度的分化,且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和基因流障碍(Nem=0.7442)共同引起。遗传距离D显示,河源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相对高于其他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表明河源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可能是较为原始的类型。【结论与意义】短距离的种群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方式传播,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长距离的种群主要依靠人为传播,因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对于长距离的入侵事件,监控与检疫是关键的预防措施。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