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论文
    •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6 On monitoring

      2014, 23(1):1-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1

      摘要 (1595) HTML (0) PDF 407.42 K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丛枝菌根真菌在内的土壤真菌对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正反馈:证据来自野外实验

      2014, 23(1):4-1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2

      摘要 (2003) HTML (0) PDF 540.50 K (3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包括紫茎泽兰在内的许多外来植物都能够与新入侵生境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互利共生,因此菌根真菌如何调节外来植物种的入侵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方法】测定了紫茎泽兰入侵不同阶段(紫茎泽兰呈零星丛状分布于本地植物群落中[部分入侵生境]及紫茎泽兰单优群落形成期[入侵生境])的土壤化学性状,而后通过野外试验,采用杀真菌剂处理,研究了包括AMF在内的土壤真菌对紫茎泽兰入侵的反馈作用。【结果】紫茎泽兰入侵改变了土壤化学性状。施用杀真菌剂降低了紫茎泽兰叶面积、叶片碳、氮、磷、和δ13C含量。【结论与意义】综合分析发现,在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混生群落中,土壤真菌能够增加紫茎泽兰叶片碳和δ13C含量,但是不能提高紫茎泽兰的光合作用,表明碳和δ13C含量的提高,不是光合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其他机制实现的。因此可以得出,在部分入侵生境中,碳从土壤或临近植物经由菌丝网向紫茎泽兰转移。紫茎泽兰入侵不同阶段土壤养分的变化利于紫茎泽兰种群建立,同时利于紫茎泽兰借助真菌(尤其是AMF)从土壤或临近植物转移碳,促进种群扩散,这可能是紫茎泽兰入侵的机制之一。

    • 5种杀虫剂对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2014, 23(1):13-1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3

      摘要 (2625) HTML (0) PDF 740.75 K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椰子织蛾是一种外来新入侵害虫,对棕榈科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甲维盐等5种杀虫剂对入侵害虫椰子织蛾5~6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5种药剂处理72 h后的室内毒力大小顺序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烟碱;72 h致死中浓度(LC50)为5.2604、9.7126、24.8202、104.0584、643.1496 mg·L-1。选取同样毒力效果所需成本依次为毒死蜱<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烟碱。【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用于指导椰子织蛾的应急化学防控。综合毒力和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采用毒死蜱和甲维盐等相关药剂防治椰子织蛾。

    • 互花米草黄酮含量分析及其生态学意义

      2014, 23(1):18-2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4

      摘要 (2205) HTML (0) PDF 1.01 M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海湾,经引种和其他原因,已扩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对被入侵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造成了显著影响。有关该物种的入侵机制和控制策略是当前入侵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互花米草生物质材料中富含黄酮类物质,与该物种向海扩张的能力可能存在一定联系。鉴于黄酮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否借助黄酮成分的开发带动生物质的收割,以达到有效控制该物种的目的,也是当前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方法】以芦丁为标准参照物,NaNO2-Al(NO3)3法比较温室互花米草不同器官中总黄酮含量的差异,分析盐城滩涂互花米草越冬芽黄酮含量与所在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干储互花米草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互花米草叶片中黄酮类物质远高于根、根状茎、茎、叶鞘、颖稃及种子。盐城滩涂上互花米草越冬芽的黄酮含量随着由陆向海方向基本呈升高趋势。互花米草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乙醇浓度70%,水浴温度80 ℃,水浴时间2 h。【结论与意义】互花米草植物材料中,尤其在叶部,黄酮含量十分丰富。该黄酮物质与互花米草在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中的适应和向海扩张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作为探索互花米草入侵机制的一个方向。利用本研究中所得优化提取工艺可从互花米草干储生物质中获得稳定的黄酮来源。配合黄酮经济成分的开发而推动生物质材料的收割利用,将成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的一项潜在策略。

    • 瓜实蝇卵巢的发育阶段及分级

      2014, 23(1):24-2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5

      摘要 (2136) HTML (0) PDF 876.95 K (1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瓜实蝇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本研究拟对卵巢发育进行分级,以判断田间捕获的瓜实蝇是否达到性成熟。【方法】室内饲养瓜实蝇成虫,对开始羽化至羽化后80 d的不同日龄成虫卵巢进行解剖,并记录了卵巢长度、卵巢宽度、卵巢指数(卵巢长度×卵巢宽度)和所含卵粒数。【结果】将瓜实蝇卵巢发育过程分为4期6个级别,分别为卵黄发生前期(Ⅰ级和Ⅱ级)、卵黄发生期(Ⅲ级和Ⅳ级)、抱卵期(Ⅴ级)、经产期(Ⅵ级)。随着卵巢的发育,Ⅰ~Ⅴ级卵巢长度和宽度迅速增长,卵巢发育成熟开始产卵以后,Ⅵ级卵巢长度和宽度逐渐减小。Ⅰ级和Ⅱ级卵巢长度与宽度大致相等,以后各期卵巢长度均大于宽度。Ⅲ级和Ⅳ级可见清晰的卵室,卵母细胞迅速增长,卵黄逐渐沉积。Ⅴ级可见清晰的卵粒,整个卵巢呈圆柱状。Ⅵ级开始排出卵子,所含卵粒数显著少于Ⅴ级;虽然此级卵巢长度大于Ⅳ级,但卵巢宽度、卵巢指数与Ⅳ级基本一致;Ⅵ级卵巢可见黄体,可结合黄体判定卵巢所处发育级别。【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评估粘虫板捕获的瓜实蝇雌虫生理日龄结构有潜在应用价值。

    • 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及寄主选择性

      2014, 23(1):30-3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6

      摘要 (1924) HTML (0) PDF 712.22 K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烟粉虱是云南省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方法】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研究了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特性和在8种寄主作物上的取食、产卵趋性。【结果】(1)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上部>中部>下部,8月中旬为种群高峰期,上、中、下部叶片的成虫密度分别为15.1、10.9、6.7头·片-1;(2)烟粉虱成虫的取食趋性表现为大豆>南瓜>甘薯>番茄>一品红>茄子>甘蓝>烟草,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产卵趋性表现为一品红>大豆>南瓜>甘薯>番茄>茄子>甘蓝>烟草,一品红与南瓜、甘蓝、茄子、甘薯、番茄、烟草处理间,以及大豆与烟草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意义】在所测定的8种寄主植物中,烟粉虱成虫对烟草的选择性最差,烟区规划烟田种植范围时,应避免与大豆、南瓜、甘薯、番茄等作物间作或距离太近。

    • 不同Bt蛋白对棉铃虫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4, 23(1):34-3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7

      摘要 (1797) HTML (0) PDF 798.05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在我国Bt棉主要以Cry1Ab或Cry1Ac为主,其他新型Bt基因未被转入棉花中用来控制害虫,然而大面积种植单价Bt基因的棉花,将可能会大大增加靶标害虫对该类型Bt棉花抗性频率,因此研究其他新型Bt蛋白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显得十分必要。【方法】采用蛋白混入人工饲料的生物测定方法,在室内测定了6种Bt蛋白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力,比较了浓度为1.0 μg·g-1时不同Bt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Bt蛋白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力不同,LC50值由低到高依次为Cry1Ab 0.065 μg·g-1、Cry1Ac 0.074 μg·g-1、Cry2Ab 0.133 μg·g-1、Cry2Aa 11.670 μg·g-1、Cry1Ah 13.010 μg·g-1和Cry1Ca>20 μg·g-1。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表明,Cry1Ab和Cry1Ac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Cry2Ab次之;Cry1Ah和Cry2Aa对1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体重抑制率差别不大,但对2龄幼虫的差异较大,Cry1Ah处理2龄幼虫后体重和生长发育参数与Cry2Ab接近,而Cry1Ca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几乎没影响。【结论与意义】Cry1Ah、Cry2Aa和Cry2Ab的毒力不如Cry1Ac和Cry1Ab,但仍可以作为控制棉铃虫幼虫的替代策略。

    •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6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

      2014, 23(1):40-4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8

      摘要 (2329) HTML (0) PDF 914.26 K (2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类杀虫剂、杀螨剂,其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展其对相关环境生物毒性的研究。【方法】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意大利蜜蜂、日本鹌鹑、斑马鱼、家蚕、大型溞和赤子爱胜蚓6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蜜蜂的急性经口LC50(48 h)为0.555 a.i.mg·L-1,对鹌鹑的经口LD50(7 d)为148.369 a.i.mg·kg-1,对斑马鱼的LC50(96 h)为0.368 a.i.mg·L-1,对家蚕的急性摄入毒性LC50(96 h)为0.005 a.i.mg·L-1,对大型溞的运动抑制毒性EC50(48 h)为0.020 a.i.mg·L-1,对蚯蚓的急性毒性LC50(14 d)为18.397 a.i.mg·kg-1。【结论与意义】该农药对家蚕和大型溞均为剧毒,对蜜蜂和斑马鱼均为高毒,对鹌鹑中毒,对蚯蚓低毒。总体而言,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环境生物危害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

    •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2014, 23(1):46-5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09

      摘要 (1875) HTML (0) PDF 764.47 K (1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丙森锌是一种广谱、速效、残效期长的保护性有机硫杀菌剂,广泛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但是药剂的广泛使用也可能会对农田环境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方法】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采用多种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丙森锌对环境中6种非靶标生物鹌鹑、蜜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和蚯蚓的毒性,并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鹌鹑、蜜蜂的毒性为低毒;对家蚕的96 h LC50为0.3990 mg·L-1,属剧毒;对斑马鱼96 h LC50为1.4764 mg·L-1,属中毒;对大型溞的48 h EC50为2.7406 mg·L-1,属中毒;对蚯蚓的14 d LC50为29.0737 mg·kg-1,为低毒。【结论与意义】该研究结果可为丙森锌的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指导。

    • 8%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2014, 23(1):51-5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10

      摘要 (1893) HTML (0) PDF 780.14 K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以及螨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关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某种环境生物的单一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了8%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6种非靶标环境生物鹌鹑、蜜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和蚯蚓的毒性,并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8%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鹌鹑的经口毒性7 d LD50为54.4762 mg·kg-1,属中毒;对蜜蜂经口毒性的48 h LC50为2.7391 mg·L-1,属高毒;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 LC50分别为0.0067和0.0007 mg·L-1,均为剧毒;对大型溞的抑制毒性EC50(48 h)为1.2716 mg·L-1,属中毒;对蚯蚓的14 d LC50为32.3313 mg·kg-1,属低毒。【结论与意义】本文明确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及安全性,可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利用及其对环境生物危害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 印楝素对红脉穗螟发育调节及产卵力的影响

      2014, 23(1):56-5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11

      摘要 (1709) HTML (0) PDF 718.83 K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印楝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脉穗螟具有胃毒和触杀效果,但印楝素对红脉穗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印楝素不同亚致死剂量水平下,对红脉穗螟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的影响,并对药剂处理后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经印楝素处理后,红脉穗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延长,成虫寿命变短,同时处理后红脉穗螟成虫产卵量及后期的卵孵化率均显著降低,其中经LC25、LC50和LC90剂量处理后,产卵量分别降低了14.30%、20.38%和19.43%,卵孵化率分别降低了24.24%、26.89%和31.60%。【结论与意义】印楝素可通过干扰红脉穗螟虫体的生长发育和后代产卵力来达到对害虫种群的防控效果。

    • >技术前沿
    • 基于锚定PCR技术对10种重要农业害虫微卫星DNA位点的筛选及其特征分析

      2014, 23(1):60-65.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12

      摘要 (1834) HTML (0) PDF 873.95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微卫星DNA广泛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具有多态性丰富、易于检测等特点,在遗传图谱的构建、动植物遗传学育种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方法】利用5′锚定PCR技术对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玉米螟、二点委夜蛾、花蓟马、黄胸蓟马、棕榈蓟马、斑翅果蝇、稻水象甲、扶桑绵粉蚧10种重要农业害虫进行微卫星DNA筛选,并分析各个物种的微卫星DNA的特点。【结果】不同物种的阳性克隆率、微卫星比率、克隆效率和冗余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核苷酸碱基数目上,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占重复位点总数的93.2%~100%,三、四核苷酸重复位点较少。在二核苷酸重复位点中,CA/TG重复位点最为丰富,占重复位点总数的89.2%~100%。这与使用的锚定引物密切相关;10种害虫的微卫星DNA平均重复次数为6.7~8.9次,其中玉米螟具有最高的微卫星DNA重复次数(34次);在序列类型上,完全型序列占上述害虫序列总数的91.0%~100%。【结论与意义】5′锚定PCR技术能够快速挖掘害虫的微卫星DNA位点,本研究结果为这些害虫微卫星位点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

    • >论坛
    • 甘蓝粉虱入侵中国大陆

      2014, 23(1):66-7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4.01.013

      摘要 (1897) HTML (0) PDF 1.08 M (2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蓝粉虱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中国大陆于2012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首次发现,寄主植物为抱茎苦买菜;翌年8月份又在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发现,寄主植物为开花生菜和抱茎苦买菜。文章描述了甘蓝粉虱的危害方式、寄主植物、分布范围、识别特征、天敌种类以及传播扩散方式,并分析了在我国大陆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密切关注的区域。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