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近10年外来入侵昆虫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2013, 22(4):217-22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1

      摘要 (1854) HTML (0) PDF 1.27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外来入侵昆虫对世界各国农林业、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近10年来,关于外来入侵昆虫风险分析的相关研究备受重视,发展迅速;在研究对象类别中,鞘翅目昆虫居多,占所有入侵昆虫的32.21%,其次为双翅目和膜翅目,最小的为缨翅目,仅占1.44%。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入侵途径、适生范围及风险等级、传播扩散、经济和生态影响等层面;其中以适生性风险分析研究最多,占43.41%。深入开展入侵昆虫的风险分析,对防范和阻截其传入、扩散和蔓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Acartia tonsa (Сopepoda) in the Black and Caspian Seas: Review of its success and some lessons

      2013, 22(4):229-23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2

      摘要 (1884) HTML (0) PDF 406.02 K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The variety of aquatic nonindigenous animals in marine habitats worldwide includes more than 16 planktonic Copepoda species. Acartia tonsa is a very successful one, distributed in many seas. Its invasion into European seas was analyzed before (Brylinski,1981), but from that time A.tonsa extended its range in European aquatic habitat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the A.tonsa invasion into the Ponto-Caspian basin as well as some misleading earlier publications. Morphologic differences between A.clausi and A.tonsa, the neglect of which led to the wrong identification, were examined. The data on A.tonsa and total copepod dynamics in the Sevastopol Ba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6~1996 and the same data on the Caspian Sea since 1981 were analyzed. The average size of A.tonsa in new habitats decreased, and its relative density in the Black and Caspian Seas gradually increased.

    • 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分布和危害

      2013, 22(4):237-24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3

      摘要 (1817) HTML (0) PDF 885.12 K (2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饥饿胁迫下福寿螺的存活和产卵情况及器官组织损伤观察

      2013, 22(4):242-24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4

      摘要 (1645) HTML (0) PDF 1.28 M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福寿螺是首批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生物。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农业危害及防控等方面。其中,关于饥饿胁迫对福寿螺的影响亦有报道,但饥饿胁迫造成其器官组织损伤后的表观结构变化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福寿螺的存活和产卵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福寿螺头部和肝脏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福寿螺在饥饿25 d后存活率达90%以上;饥饿组在25 d内平均每缸产卵量为4.00块,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3块,且福寿螺在饥饿12 d后停止产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头部皱缩并有侵蚀絮状物堆叠,肝脏螺旋结构松散,并伴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和侵蚀状损伤。【结论与意义】短期饥饿(25 d)对福寿螺存活影响不大,但其产卵量受到明显影响,且头部和肝脏存在明显的外表破损。该结果为研究福寿螺入侵机制及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花的荒地生存竞争能力

      2013, 22(4):248-25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5

      摘要 (1380) HTML (0) PDF 733.99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之前,必须评价其环境安全性。其中,荒地生存竞争能力是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方法】以转基因(Bn-csRRM2)高产棉为观察品种,受体材料中棉所12及转基因(Bt+CpTI)抗虫棉中棉所79为对照品种,分别于2013年4月底和5月底在荒地用地表撒播和3 cm深播2种方式播种,并于5~9月份对棉花存活率、株高、茎直径、果枝数、蕾铃数等生长参数进行比较,检测、评价其荒地竞争能力及杂草化风险。【结果】无论是撒播还是深播,荒地中棉花长势均较弱,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生育期延迟。4月底播种的棉花至9月底未见棉铃;5月底播种的棉花有个别植株能够结铃,但铃数少且小,无吐絮铃。【结论与意义】转基因高产棉在荒地中无竞争优势,不能繁殖传代,无杂草化风险。本研究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致死效应

      2013, 22(4):253-25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6

      摘要 (1831) HTML (0) PDF 651.42 K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脉穗螟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饲喂法研究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槟榔红脉穗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采用药膜法处理后,除虫菊素和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各龄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分别为3.83~17.01 mg·L-1和3.75~24.78 mg·L-1,且其毒力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弱。浸叶饲喂法结果表明,烟碱和鱼藤酮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LC50分别为7.72~20.69 mg·L-1和11.41~25.25 mg·L-1。【结论与意义】植物源杀虫剂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脉穗螟的毒力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合理选择。

    • 溴氰菊酯对烟草K326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013, 22(4):257-26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7

      摘要 (1751) HTML (0) PDF 647.00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目前,在农林业害虫治理中,化学防治法占有主导地位。然而,在农药的实际应用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杀虫效果,忽略了其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将生产中常用的杀虫剂溴氰菊酯用丙酮配制成500、1000和1500倍液,当温室中培育的烟草幼苗长至9叶1芯时,在第9片叶上轻轻涂抹杀虫剂(100 μL),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氮蓝四唑和愈创木酚法等,测定药后24 h烟草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溴氰菊酯可导致烟草幼苗MDA含量下降,抗氧化酶SOD、CAT、APX、GPX活性降低,且随着药剂浓度增大,下降幅度升高。其中,1500和1000倍液处理结果与对照差异显著,500倍液处理结果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结论与意义】溴氰菊酯500~1500倍液对烟草具有生态安全性,不会造成其氧化胁迫反应。

    • 茚虫威对玫瑰三节叶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2013, 22(4):261-26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8

      摘要 (1646) HTML (0) PDF 681.56 K (1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研究昆虫体色不仅在昆虫系统学中,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等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取食植物叶片的幼虫体色表现为绿色,该绿色是由类胡萝卜素与蓝色四吡咯色素结合所形成,叶绿素又属于四吡咯化合物。但目前尚未见昆虫体内含叶绿素的报道。【方法】在田间套笼饲养玫瑰三节叶蜂幼虫,饲养至5和6龄时,借鉴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并在6龄时用杀虫剂茚虫威处理,观测对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和6龄玫瑰三节叶蜂幼虫均含有叶绿素,且5龄幼虫含量高于6龄幼虫。其中,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6780 mg·g-1,叶绿素b为0.6847 mg·g-1,类胡萝卜素为0.4797 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2726 mg·g-1,叶绿素b为0.5187 mg·g-1,类胡萝卜素为0.4863 mg·g-1。剔除幼虫消化道后,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008 mg·g-1,叶绿素b为0.2618 mg·g-1,类胡萝卜素为0.2444 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299 mg·g-1,叶绿素b为0.3826 mg·g-1,类胡萝卜素为0.2859 mg·g-1。用茚虫威处理后,6龄幼虫体内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消化道)显著下降,其中,叶绿素a下降约48%,叶绿素b下降约34%,类胡萝卜素下降约37%;而对于剔除消化系统的6龄幼虫,茚虫威处理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结论与意义】玫瑰三节叶蜂幼虫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杀虫剂能降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且其体色可能与叶绿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 危害青檀的新物种——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2013, 22(4):265-270.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3.04.009

      摘要 (1566) HTML (0) PDF 1.45 M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