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论文
    •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3.There are no empty niches

      2012, 21(2):85-8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1

      摘要 (1782) HTML (0) PDF 397.30 K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入侵我国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及其为害

      2012, 21(2):87-9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2

      摘要 (2041) HTML (0) PDF 877.91 K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棉花曲叶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毒病害,已在巴基斯坦、印度、苏丹、埃及和南非等国棉花产区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已克隆了与该病害相关的植物病毒8种,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即是其中之一,这些病毒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CLCuMV是引起巴基斯坦、印度棉花曲叶病大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该病毒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也可以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和种子带毒传播;其基因组仅含有DNAA组分,并伴随卫星β分子。自2006年首次在我国广东朱槿上检测与鉴定到该病毒以来,目前已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多个地理区域发现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受侵染寄主植物包括朱槿、黄秋葵、棉花和垂花悬铃花;同时,已入侵我国的CLCuMV及其卫星β分子的各地理区域和不同寄主来源的分离物DNA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遗传较稳定。基于文献报道及作者近年的研究,本文对棉花曲叶病的分布、病原、CLCuMV特性、已入侵我国的CLCuMV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同时对入侵我国的CLCuMV来源及其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风险进行了讨论。CLCuMV对我国棉花等作物的威胁日益加剧,本研究可为该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近缘种群漂流和渐渗的研究进展

      2012, 21(2):93-9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3

      摘要 (1742) HTML (0) PDF 972.89 K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8亿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病、虫、草害及不良气候等逆境因子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稳产。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稻抗性育种提供了新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全方位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的研发,目前已经培育出大量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这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但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流及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已有报道证明,外源转基因可以通过异交向非转基因品种和野生近缘种漂流。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抗除草剂基因有0.05%~0.53%逃逸的可能,其向不育系的最大漂移频率可达4.518%。抗虫基因向相邻非转基因水稻的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因此,本文对水稻与其近缘野生种的杂交情况,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野生非近缘种的漂流和渐渗及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转基因水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红棕象甲幼虫空间格局研究

      2012, 21(2):100-10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4

      摘要 (1764) HTML (0) PDF 708.98 K (2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红棕象甲是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近十年来在我国南方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方法】为了确定其调查抽样方法、准确获得虫情,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在Iwao模型中,α=0.4208>0,β=1.5133>1,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型;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归属于聚集型,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结论与意义】红棕象甲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为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 南亚果实蝇各虫态发育历期及有效积温研究

      2012, 21(2):105-10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5

      摘要 (2229) HTML (0) PDF 667.34 K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南亚果实蝇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市发生为害,对瓜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0、14、18、22、26、30、34 ℃ 7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南亚果实蝇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历期,并推算出相应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南亚果实蝇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36、2.43、7.64 ℃,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有效积温分别为20.21、187.69和156.65日度。完成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64 ℃,有效积温为364.55日度。当温度达到34 ℃时,卵的发育历期相对延长,而蛹则不能正常发育,无法羽化为成虫。【结论与意义】在10~30 ℃,南亚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26和30 ℃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短于其他各处理温度的发育历期。该试验结果为了解南亚果实蝇的发育温度极限和进一步开展该害虫的适生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信息,进而为制定该虫的检疫措施提供依据。

    • 辣椒碱对烟粉虱体内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2012, 21(2):109-113.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6

      摘要 (2245) HTML (0) PDF 837.01 K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烟粉虱作为世界性的多食性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已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对烟粉虱解毒酶和靶标酶活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常规生化方法研究了辣椒碱对烟粉虱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500 mg·L-1辣椒碱处理烟粉虱成虫后6 h,CarE活性被激活,其他时段被抑制;1000 mg·L-1辣椒碱处理后6、12、48 h,CarE活性受到抑制,其他时段被激活;2000 mg·L-1辣椒碱处理后6 h,CarE活性受到抑制,其他时段被激活;4000 mg·L-1辣椒碱处理后3、12 h,CarE活性受到抑制,其他时段被激活;8000 mg·L-1辣椒碱处理后1 h,CarE活性被激活,其他时段受到抑制。辣椒碱对烟粉虱体内GSTs活性的诱导存在剂量和时间效应,8000 mg·L-1辣椒碱处理烟粉虱成虫后24和48 h, GSTs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其余各处理在任何时段GSTs活性均被激活而高于对照。辣椒碱各浓度处理对烟粉虱体内AChE活性的诱导存在时间效应,各处理均在处理后48 h对AChE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结论与意义】辣椒碱对烟粉虱体内的解毒酶CarE和GSTs、靶标酶AChE活性具有明显影响,且存在剂量或时间效应,这可为辣椒碱在生物农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不同地区主要花卉上的分布

      2012, 21(2):114-11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7

      摘要 (5152) HTML (0) PDF 734.90 K (2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郊区被发现,并逐渐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方法】于2008~2009年通过定点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115个地区258个样点的主要花卉上的蓟马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主要花卉上发生的蓟马有11种,包括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禾花蓟马、横纹蓟马、腹小头蓟马、黑白纹蓟马、油加律带蓟马等,其优势种为花蓟马。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18个地区的花卉上被发现。其中,荣成市区发生最重,占蓟马采集总量的51.86%;德州市区和青岛市区发生次之,分别占蓟马采集总量的34.21%和33.88%;其他地区西花蓟马发生量占采集总量的1.39%~18.75%。【结论与意义】西花蓟马已在山东省定殖并广泛分布,相关部门应做好西花蓟马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 转cry1Ac+cry2Ab基因棉与转cry1Ac+EPSPS基因棉荒地的生存竞争能力

      2012, 21(2):119-12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8

      摘要 (2310) HTML (0) PDF 802.24 K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此研究为“十二五”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项目中创建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环境安全评价技术而设。【方法】以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和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在荒地用撒播和3 cm深度播种2种方式,于2011年5月~2012年3月对棉花出苗率、株高、生育进程、棉吐絮瓣数、絮瓣脱落率、自生苗等生存竞争能力进行比较,检测、评价其杂草化的风险,并探讨、验证检测技术的可行性。【结果】在荒地条件下,以2种方式播种的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和转cry1Ac+EPSPS基因棉与非转基因棉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的竞争能力总体上未表现显著优势。【结论与意义】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和转cry1Ac+EPSPS基因棉在荒地条件下生长无杂草化风险。同时,研究证明,在荒地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采用撒播和3 cm深度播种方法检测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在生存竞争能力上的杂草化风险,在测评上有互为参照效应,为定性评价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的杂草化风险提供了保障。

    •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2012, 21(2):125-129.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09

      摘要 (1641) HTML (0) PDF 2.39 M (2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其潜在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转基因作物收获后,大部分残留物会重返土壤,可能对土壤微生物造成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田间秸秆降解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表面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FDC)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平板计数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但差异不显著。FDC结果表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细菌总数差异不显著。DGGE指纹图谱显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样品之间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并未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瓢虫科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2012, 21(2):130-134.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0

      摘要 (1890) HTML (0) PDF 693.36 K (2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瓢虫科天敌昆虫是玉米田中重要的天敌类群,可捕食多种农业害虫,对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为了明确转基因玉米对瓢虫科天敌的潜在效应。【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系统调查结合吸虫器方法,研究了cry1Ab基因玉米对玉米田主要瓢虫科天敌种类丰富度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转cry1Ab基因玉米田与其对照田瓢虫类群和优势种群组成相同。春播时Bt玉米田与对照田以龟纹瓢虫为优势种,仅在玉米生长后期Bt玉米田中的龟纹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其他时期2种田间龟纹瓢虫的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差异。夏播玉米田以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为主,在8月17日Bt玉米田中异色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田,在9月27日其异色瓢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田,而其他时期Bt玉米田和对照田中异色瓢虫优势度以及田间种群动态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玉米田重要的瓢虫科天敌丰富度、优势度和种群数量没有不良影响。因此,该转基因玉米可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管理。

    • Toxicity evaluation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nd their mixture against the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us

      2012, 21(2):135-141.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1

      摘要 (1997) HTML (0) PDF 417.94 K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Background】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 a destructive invasive pest was first found in Hainan, China, in April 2006. Botanical insecticides have long been suggested as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to synthetic ones for pest management because of their high potency, efficacy and more ecofriendly nature. 【Method】The spraying and film contact method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toxicity of nine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nd their mixture against A.dispersus. 【Result】The maximum mortality of adults was recorded for pyrethrum and rotenone with LC50at 24 h being 2.56 mg·L-1and 34.15 mg·L-1, respectively. These were followed by azadirachtin (24 h LC50being 158.36 mg·L-1) and bitter melon leaf extracts (24 h LC 50 being 311.02 mg·L-1). Pyrethrum showed significant insecticidal action to the eggs and nymphs of A.dispersus with 24 h LC50 being 77.39 mg·L-1and 61.42 mg·L-1, respectively. Bioassa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xed azadirachtin or rotenone with pyrethrum (1∶1)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synergism against A.dispersus, and their cotoxicity coefficient (CTC) were 193.11 and 224.3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nd significance】Several of the examined botanical pesticides showed potential to control A.dispersus. The mixture of azadirachtin or rotenone with pyrethrum could not only have synergism but also delay the resistance of A.dispersus.

    • 芒果不同部位挥发物及横线尾夜蛾对其触角电位反应

      2012, 21(2):142-147.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2

      摘要 (1622) HTML (0) PDF 868.24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芒果横线尾夜蛾是严重危害芒果花序和嫩梢的重要害虫,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给我国南方芒果造成了巨大损失。【方法】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对芒果花、梢和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生理方法,测定不同性别和交配状态的芒果横线尾夜蛾对12种芒果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芒果3个部位的挥发性物质多为萜烯类化合物,主要物质(相对含量在0.06%以上)的数量分别为芒果花中22种、梢11种和成熟芒果13种。芒果花中含量较高的为α-水芹烯(43.64%)和异松油烯(29.33%);芒果梢中α-古芸烯(23.63%)含量最高;成熟芒果中β-石竹烯含量最高,为29.47%。仅异松油烯和β-荜澄茄油烯在芒果3个部位中均被检测到,但其含量差异较大;异松油烯在花、梢、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29.33%、19.99%、0.59%,而β-荜澄茄油烯分别为3.51%、2.18%、6.05%。芒果横线尾夜蛾未交配雌、雄蛾和已交配雌、雄蛾对同一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4种成蛾对反-2-己烯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与其他化合物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交配后雌、雄蛾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有所降低,但与交配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筛选出的反-2-己烯醛可作为横线尾夜蛾信息素的增效物质,对性引诱剂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从化学信号角度阐明横线尾夜蛾寄主定向和雌、雄交配机理,以及其致害机理提供依据。

    • 东营盐生植物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2012, 21(2):148-15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3

      摘要 (1852) HTML (0) PDF 837.08 K (2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方面。环境污染、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海水倒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降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方法】用Tullgren干漏法分离、采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盐生植物园的土壤动物标本,对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蜱螨目是该地区的主要优势类群,占捕获土壤动物总数量的78.95%;另一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占捕获土壤动物总数量的14.03%;膜翅目和鞘翅目是常见类群,分别占捕获土壤动物总数量的3.57%和1.43%;其他均为稀有类群。在调查的10块样地中,优势类群弹尾目个体数量变化明显,在不同样地间的分布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东营盐生植物园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均匀度变化规律一致。【结论与意义】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和鞘翅目构成了东营盐生植物园土壤动物的主体,对该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该区稀有类群多,但稀有物种数量较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该区的稀有物种随时有灭绝的危险。同时,盐胁迫作用的增强,能够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分布。因此,我们应在关注盐碱地改造进程的同时,更加关注该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

    • 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及橘园成虫诱集动态研究

      2012, 21(2):153-158.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4

      摘要 (1815) HTML (0) PDF 809.09 K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柑橘大实蝇是柑橘类果树上的重要害虫。预测该虫的羽化出土进度、掌握成虫发生动态是指导橘园成虫期防治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在25 ℃恒温、室内常温和室外网室3种条件下饲养柑橘大实蝇的蛹,以逐日观察成虫羽化出土数量;在重庆武隆、四川江油等5个地区共设置240个麦克菲尔(McPhail)诱集器,以糖酒醋液和水解蛋白为诱饵诱集成虫,得到柑橘大实蝇成虫羽化出土的逐日数量和橘园成虫诱集的逐期数量。【结果】用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成虫羽化出土和橘园成虫诱集动态,结果表明,成虫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在25 ℃恒温条件下分别为4月25日、28日和30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6 d;在室内常温条件下分别为5月3日、7日和10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8 d;在室外网室条件下分别为5月8日、14日和18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11 d;橘园诱集成虫分别为6月2日、14日和26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25 d。【结论与意义】随着羽化期温度的提高,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期提前,历期缩短,羽化整齐。虽然网室成虫羽化和橘园成虫诱集都处于室外条件,但后者的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比前者分别迟了36、30和22 d。因此,建议采用室外网室饲养蛹的方法监测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发生期,若仅凭橘园诱集成虫的数据,因其滞后性十分明显,对指导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治的意义不大。

    • 米尔顿姬小蜂线粒体16S rRNA与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及分析

      2012, 21(2):159-162.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5

      摘要 (1986) HTML (0) PDF 795.13 K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米尔顿姬小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的植食性小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小蜂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的Maximum 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小蜂与膜翅目其他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26 bp, COⅠ基因的PCR扩增产物为488 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小蜂16S rR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的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小蜂与蚜小蜂科的Encarsia 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小蜂科的Chrysocharis 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小蜂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饲喂黄顶菊对黄粉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2012, 21(2):163-166. DOI: 10.3969/j.issn.2095-1787.2012.02.016

      摘要 (2076) HTML (0) PDF 716.12 K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有害杂草,其竞争力强,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杂食性昆虫,黄粉虫易于饲养,可以用于多种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处理。 【方法】本研究分别以黄顶菊、小白菜和西瓜皮作为青料,与麦麸等配制成人工饲料后,对黄粉虫进行定期饲喂,研究其对黄粉虫幼虫、成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黄粉虫幼虫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黄顶菊与添加小白菜相比,虫体生物量增长率较低,饲料利用率和死亡率较高;成虫饲料中添加黄顶菊与添加西瓜皮相比,黄粉虫平均寿命延长,单雌产卵量减少,且差异均显著,体长略有减小。【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利用黄粉虫转化处理黄顶菊的效果做出了初步评价,即黄粉虫能够取食黄顶菊,但转化处理效果不太理想。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生物安全学报》
近日,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编辑邮件,请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