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0(2):91-99.
摘要:实蝇类昆虫(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茎秆和水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果蔬贸易,被许多国家列为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实蝇共生菌对宿主实蝇的取食、生殖、发育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21个属的共生细菌(Enterobacter、Klebsiella、Citrobacter、Pseudomonas、Providencia、Erwinia、Acetobacter、Serratia、Proteus、Hafnia、Cedecea、Arthrobacter、Lactobacillus、Micrococcus、Streptococcus、Staphylococcus、Vibrio、Hafnia、Deinococcacea、Bacillus、Wolbachia)以及1个属的共生真菌(Candida)被鉴定。其中,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ter freundi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普遍存在于实蝇中且备受大家的关注。Wolbachia作为初级共生菌,主要分布于宿主的卵巢和产卵器中;其他次级共生菌则主要分布于宿主的消化道内。共生菌与宿主种群、宿主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以及宿主入侵能力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实蝇共生菌,对于发现新的实蝇诱饵,提高不育实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提出新的实蝇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实蝇共生菌的分布、种类、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探讨了下一步的研究热点。
2011, 20(2):100-107.
摘要: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为培育高效的抗虫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转基因技术,全世界已培育出众多转基因抗虫植物品系。其中,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的作物品系如Bt棉花和Bt玉米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种植,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如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的潜在影响,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及民众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多层次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并简要综述了Bt玉米和Bt棉花2种已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种植的Bt作物所表达的Cry蛋白杀虫专一性非常强,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没有毒性;且Bt作物的利用降低了广谱化学杀虫剂的施用量,从而提高了非专一性害虫天敌的种群密度,加强了对害虫的控制,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农民健康。因此,Bt作物可以作为害虫综合防治(IPM)的一个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加强对害虫的有效控制。
2011, 20(2):108-112.
摘要: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危害人类健康的真菌毒素主要源于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麦角菌属Claviceps和镰刀菌Fusarium等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安全问题经常是由谷物、坚果、水果和绿色咖啡豆上的真菌毒素造成的。其中,玉米和花生仁中的黄曲霉素经常超过安全阈值。在以这些食物作为主食的地处温暖和潮湿气候国家的消费者特别容易食用到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而真菌毒素往往会引起人类和动物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其不可避免地、广泛地、持续地影响着全球人类的健康。目前的防止措施包括选用抗真菌植物、采用适当方法贮藏食物以及食用绿色蔬菜等来预防癌症等。本文阐述了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及其毒性,并对常用防止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食品真菌毒素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2011, 20(2):113-118.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无意引进的入侵种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但至今鲜有关于我国外来入侵种的类群组成、原产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对我国234种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种进行研究,以期为口岸检疫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这些物种属于7界16门27纲65目122科。昆虫纲和木兰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28.[KG-*8]2%和33.[KG-*8]3%。原产于美洲和欧洲的入侵种分别占总数的51.[KG-*8]7%和24.[KG-*8]4%。1969~2008年,昆虫纲的入侵种每10年的增加数量及其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从1969~1978年的2种和12.[KG-*8]5%增加到1999~2008年的17种和77.[KG-*8]3%。1899~2008年,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在每10年新增的所有入侵种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稳定在55%~65%。1959~2008年,每10年新增的原产于美洲的入侵种中,昆虫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从1959~1969年的0增加到1999~2008年的81.[KG-*8]8%。这表明昆虫已成为我国外来入侵种中最主要的类群之一,美洲仍是其最主要的原产地之一。
傅建炜 , , 郭建英 , 李赞斌 , 史梦竹 , , 李建宇 , 万方浩
2011, 20(2):119-123.
摘要:莲草直胸跳甲是恶性入侵杂草喜旱莲子草的有效天敌。为探明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繁育的适宜温度条件和卵的低温冷藏适期,本文研究了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在25、27、30、32、35 ℃下的存活、取食和产卵特性及卵在15 ℃下冷藏不同时期的孵化率。结果表明:在25~35 ℃,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生存曲线差异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雌雄成虫寿命呈缩短趋势,表现为25 ℃>32 ℃>35 ℃;但27和30 ℃的生存曲线与25和32 ℃差异均不显著。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取食量和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在25~35 ℃,随着温度的升高,跳甲的取食量和产卵量呈下降趋势;成虫期取食量、日均产卵量和世代产卵量表现为25 ℃>27 ℃、30 ℃>32 ℃>35 ℃;成虫期取食量和世代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0。将莲草直胸跳甲卵在15 ℃下冷藏1~10 d后转移至25 ℃,其孵化率均可达100%,但孵化进度则有差异,孵化高峰期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提前。与未经冷藏的卵(对照)相比,在15 ℃下冷藏1 d,莲草直胸跳甲卵的始孵化日提前1 d,但高峰期不变,均在第5天;在15 ℃下冷藏4、7和10 d后,其孵化高峰期分别较对照提前1、2和3 d。可见,在25~35 ℃时,25 ℃是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存活、取食和产卵的最适宜温度,35 ℃则最不适合。莲草直胸跳甲卵在15 ℃下冷藏1~10 d均不会影响其孵化率。
叶建人 , 冯永斌 , 林贤文 , , 王华弟 , 祝增荣
2011, 20(2):124-131.
摘要:为了明确福寿螺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进一步掌握其可能的危害及入侵暴发机制,对稻田水域及周边的24科43种植物进行了室外取食试验,分别在取食后3、5 d对受试样品及成螺称重,比较其无选择条件下的取食偏好性及其对成螺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寿螺对受试的24科43种植物(样品)的根、茎、叶、果实以及块根(茎)均能取食,对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没有偏好性;在取食过程中,优先取食细嫩的植株和部分,硬老部分需经水浸泡软化后才能被取食;辣椒、苦瓜等果实的辣苦味对福寿螺无驱避作用;取食率与体重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取食越多生长越快;但体重与植物的总酚含量呈负相关。福寿螺的广食性、取食量、植物总酚含量、植物丰盛度等种群和生态系统特征是影响其快速扩散的重要原因,同时可以借助福寿螺对植物的不同利用类型防范其扩散和危害。
张艳璇 , 张公前 , 季洁 , 陈霞 , 林坚贞 , 孙莉
2011, 20(2):132-140.
摘要:为了评价胡瓜钝绥螨在我国日光大棚中对茄子上烟粉虱虱的控制作用。笔者研究了在24~34 ℃下胡瓜钝绥螨以烟粉为猎物时的发育历期,并在我国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基地上开展了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日光大棚茄子上烟粉虱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能够取食烟粉虱的卵、成虫、若虫及伪蛹;利用胡瓜钝绥螨能有效地控制烟粉虱成虫、卵、若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根据胡瓜钝绥螨和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大棚茄子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笔者提出了在日光大棚中应用胡瓜钝绥螨控制茄子上烟粉虱的策略:(1)在茄子的整个生长季节(250 d)中需释放胡瓜钝绥螨4~6次,苗期每次每株释放5~10头,结果期每次每株释放20~40头;(2)释放胡瓜钝绥螨的生防区比常规化防区减少农药使用18次;(3)安装防虫网、适时释放胡瓜钝绥螨是生防成功之关键,生防区配合使用黄板效果更好。
岳茂峰 , 樊蓓莉 , , 田兴山 , 冯莉 , 周先叶 , 李伟华
2011, 20(2):141-146.
摘要:为了掌握广东省农业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本文通过定点调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省21市农业生态系统中205个样点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28科90种。其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27种,草本植物有71种,它们分别占入侵植物总数的30.00%和78.89%。处于重度危害的入侵植物有22种;处于中度危害的植物有15种;处于轻度危害的植物有53种。在90种外来入侵植物中,71种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8.89%;其他各洲相对较少。广域分布种最多,为40种,占总数的44.44%;全域分布种则最少,仅有7种,占总数的7.78%。由此可见,广东省农业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严重,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兰成忠 , 李本金 , 李炜 , 赵健 , 陈庆河 , 翁启勇
2011, 20(2):147-150.
摘要:柑橘黑斑病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序列及柯赫法则,对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福橘果上分离的黑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PDA平板上的病原菌菌落生长缓慢,呈圆形凸起;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色炭质;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呈椭圆形,大小为(7~12) μm×(5~8) μm,分生孢子外包裹一层半透明凝胶状物质。结合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最终将分离的福橘果实黑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柑橘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本研究为柑橘黑斑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陈晓雯 , , , 林胜 , , , 尤民生 , , , 杨广 , , , 王锋
2011, 20(2):151-159.
摘要:以非转基因水稻为对照,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Biolog技术为手段,研究了2种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仅在生长发育旺盛期对土壤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间的遗传距离大于转基因水稻与对照间土壤微生物的距离,即2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水稻抽穗期,2种转基因水稻与其对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在72 h时的平均光密度呈现显著差异,而到了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类似趋势。本试验证明,在水稻生长发育旺盛时期,Mclntosh指数(u)是一个有效区分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指标。
宋永康 , , 黄薇, , 姚清华, , 陈丽华, , 刘文静, , 李玥仁,
2011, 20(2):160-165.
摘要:为了给表达广谱抗真菌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表达广谱抗真菌蛋白转基因水稻转品1和转品8及非转基因七丝软粘(对照)为试材,对其秸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观察秸秆中不同部位纤维素结构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转基因水稻转品1和转品8与对照在秸秆相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2)转基因水稻转品1和转品8及对照在秸秆相同部位纤维素的红外吸收峰形状基本一致,且品种间的吸收峰强度和结晶指数(O′KI和N〖KG-*2〗·〖KG-*4〗O′KI)也无显著差异;(3)转品1和转品8秸秆的X射线衍射图与对照相似,且结晶度(CrI)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广谱抗真菌基因的导入不会对水稻的化学成分、纤维素结构及晶体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王鹏飞 , , 许树坡 , 张志勇 , 赵建庄 , 魏朝俊 , 陈信友 , 李福新
2011, 20(2):166-170.
摘要:为了解啶虫脒在葡萄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啶虫脒于葡萄不同物候期防治斑叶蝉时,在果实与叶片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3%啶虫脒微乳剂在葡萄开花期至硬核期叶片上的半衰期为3.〖KG-*8〗55~3.〖KG-*8〗93 d,在葡萄着色期至成熟期果实上的半衰期为4.〖KG-*8〗14~5.〖KG-*8〗60 d,虽然在果实中降解稍慢,但最终残留量相差较小。按推荐剂量22.〖KG-*8〗5 g〖KG-*2〗·〖KG-*4〗hm-2 (a.〖KG-*8〗i.〖KG-*8〗)和加倍剂量45 g〖KG-*2〗·〖KG-*4〗hm-2 (a.〖KG-*8〗i.〖KG-*8〗)各施3%啶虫脒微乳剂3次,间隔期7 d,末次施药后7 d葡萄果实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KG-*8〗2 mg〖KG-*2〗·〖KG-*4〗kg-1, 14 d残留量均小于0.〖KG-*8〗1 mg〖KG-*2〗·〖KG-*4〗kg-1,本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0.〖KG-*8〗5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KG-*8〗01 mg·kg-1。参照美国、韩国与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MRL),药后7 d葡萄果实是安全的。 建议用3%啶虫脒微乳剂在葡萄开花期防治斑叶蝉的第1代若虫、成虫,硬核期至着色期防治第2代若虫、成虫,最多使用3次,用量为22.〖KG-*8〗5 g〖KG-*2〗·〖KG-*4〗hm-2 (a.〖KG-*8〗i.〖KG-*8〗),安全间隔期为7 d。
2011, 20(2):171-174.
摘要: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为明确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方面的可行性,利用电子鼻对含有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FL)不同冬孢子数(50 g小麦种子中冬孢子数分别为0、100、101、102、103、104、105)的小麦进行了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法(LD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这2种分析方法均可将不含TCK冬孢子的小麦和含TCK冬孢子的小麦区分开来,而且通过LDA分析,可将TCK冬孢子含量为100、101、102及103以上的处理区分开来。另外,通过PCA分析,可将TCK与TFL区分开来。此结果为电子鼻技术在快速检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1, 20(2):175-178.
摘要: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外来林业害虫。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该蚧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松突圆蚧雄成虫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共10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Bhm 氏鬃毛、毛形感器、乳头形感器、锥形感器、火柴形感器,其中,火柴形感器为首次在松突圆蚧雄成虫触角上发现并描述。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的数量和分布各不相同,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乳头形感器次之,火柴形感器最少。此外,根据感器的分布、形态特征,结合已有的文献描述,推测了感器可能的功能。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350002 传真:0591-88191360
电话:0591-88191360 E-mail:jbscn@fafu.edu.cn, jbscn99@126.com
版权所有:生物安全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